水洞沟遗址•考古中国
2020-10-31 青野龙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考古中国系列将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开始。

水洞沟遗址:水洞沟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年代距今约4万年。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1988年,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8月,被公布为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水洞沟景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63年水洞沟遗址中清理出有野驴、野马、犀牛、鬣狗、羚羊、转角羊、牛、猪等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原件一万一千多件。石器的主要类型有尖状器、端刮器、刮削器,还有少量的砍伐器。尖装器中以形状端正固定、左右对称明显、背有纵脊的器形为主要特征。砍伐器和“二级打法”的石片显示了水洞沟石器和中国猿人石器的继承性。还发现用鸵鸟蛋皮单面穿孔制成的圆形装饰品,用骨片磨制的骨锥,大量人工磨制的“刀片”。
2007年宁夏考古研究所对红山堡东北角和瓮城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红山堡内从发掘时保留的剖面,能清楚的看到当时守军堡寨的房屋基址、用火痕迹、动物遗骸,另外还出土了石磨盘、行军锅、旗墩、缸等物品。这些物品充分说明了当时在红山堡的守军的后勤也是在自给。
截至2012年,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在长达近90年中,从这儿出土了3万多件古人打制并使用过的石器,还有不少古动物化石。

主要景点
遗址博物馆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名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水洞沟遗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讲解的形式,让我们了解人类进化的起源、水洞沟文化的兴起以及水洞沟遗址五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与成果,同时,还有12分钟的动态演出,让我们实景体验三万年前原始人生产、生活以及面临山洪暴发、山崩地裂的灾难时被迫迁徙的场景。

水洞沟村
古老的水洞沟村是由北方的先民们创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这种居室往往是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人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居住方式,发展成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黄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确定为墙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垒墙,使之达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条,木椽搭顶,复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沟村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遗址,我国西北地区群众习称其为“地窝子”。水洞沟村聚落共有29处地穴式建筑遗址,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些进行了恢复,让我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先民们的居住形式。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以及今甘肃以南大片土地,沿河“筑四十四县城”,于今长城北筑浑坏障,是否于此筑长城,历来有争论。



水洞长城观景台是宁夏唯一一座、一脚跨两省的长城观景台。在水洞沟旅游区您可以闲庭信步于明长城脚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长城观景台,一脚跨两省,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是浓厚西北大漠风貌;而在南边的水洞沟,湖泊湿地、高峡平湖尽显江南秀色,给您别样的体验。
水洞沟长城观景台,是览水洞沟大峡谷和芦花谷美景的最佳观赏地。站在观景台上,沟壑纵横,地形独特的土林景观仿佛就在脚下,跌宕逶迤直达峡谷深处。整片翠绿的芦苇荡随风摆荡,风景蔚为壮观;时而野鸽飞翔,红嘴鸭叫声四起,泉水潺潺发出声响,汇集成溪。


野性草原牧家乐
翻过长城,就到到了500年前的鞑靼、瓦剌修养生息、驰骋疆场的蒙古野性草原,在辽阔旖旎的野性草原体验一下蒙古人的野性豪放的生活,做一回纯正的蒙古人。 野性草原沙漠冲浪车、滑翔机等项目等着您!2017年新推出的大型历史战争实景演出《北疆天歌》,以长城、大峡谷为实景,再现了西夏与蒙古的那段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战争场景。 在水洞沟您可以在远古与现代中穿越,也可以在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中跨越!


红山湖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内还保留着一段水岸长城。穿过约3公里的芦花谷,就到了水洞沟遗址旅游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天然湖泊——红山湖。在这一片独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观里,出现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的湖泊实属罕见,可看到崖对岸的明长城。中国的长城在修建的时候都是依山傍水、就地取材。但没有一处的长城在面积约7.8平方公里的地方能体现出依山傍水、借助高15-18米的大峡谷和独特的藏兵洞、守军的城堡构成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大峡谷
从水洞沟到红山堡之间,有长约4公里的峡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时,这又成了长城“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峡谷两岸经常年的风雨剥蚀,谷内怪壁峭立,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象。


藏兵洞
在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令人称奇的“藏兵洞”分布在水洞沟红山堡内外,它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有如迷宫。藏兵洞内辟有居室、储藏室、会议厅、灶房、兵器库、火药库、炮台、水井、暗器孔道及陷阱等设施。
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这在全国是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中国的长城防御体系中,有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还没有,这里是独一处。藏兵洞是中国最早的地道战遗址和原型。
从2006年开始,对藏兵洞进行了保护性的清理、疏通。供大家参观游览的藏兵洞长度是965米,清理面积约3200平方米。


红山堡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东北33公里的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以东四公里处,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从大峡谷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堡。
红山堡是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讹传为“横山”,“红山堡”旧时也就一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红山堡”本属灵州千户所辖,其为正方形,边长均为300米,设东门一道,有瓮城,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它东至清水营50里,西至横城20里。据说藏兵洞有三条通道可以进入红山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洞口,其余的两口洞口还没有找到。


由于水洞沟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器,与西方出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有学者便据此提出了水洞沟文化“西来说”。同样的,水洞沟某些地点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又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存在某种关联,这两种类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说”。
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在三四万年前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也具有比较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据此推测,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群原来生活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受冰期严寒的逼迫,辗转来到水洞沟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锋利的石器。


1988年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中国最具文明意义的考古发现、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银奖、自治区旅游诚信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