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日期: 2020-10-30
浏览次数: 29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2020-10-30   青野龙吟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考古中国系列将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从长江流域古代文明遗址继续。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其现存海拔最高度约5米,是浙江省新近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及纺织工具等。


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宝贵契机。它的发现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空间分布“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具有突破性的价值。其多层次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埠头、独木桥等遗迹对河姆渡文化聚落研究具有关键的价值。地层堆积和文化内涵,解释了河姆渡文化早晚期遗存面貌较大差异而文化核心相对稳定的特征,从而可以有效地平息学术上对河姆渡遗址早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的争论。


2004年8月,该遗址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揭开河姆渡起源之谜


田螺山遗址的历史至少与河姆渡同时期,距今约7000年。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专家正式向外界宣布。新闻发布会上,考古专家还详细地介绍了这次田螺山考古的几个重大发现。


重大发现一:木炭可能揭开河姆渡起源之谜


“通过发掘并结合钻探手段,在距地表5米以下的深度里,在一般以为是生土层的青灰色淤泥下,我们发现了一些微粒木炭。这一信息,为我们在姚江流域寻找早于距今7000年的古人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起源之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负责田螺山遗址考古发掘的孙国平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发掘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一些蛛丝马迹,下一步考古发掘的重要目标,就是寻找田螺山人7000年前的活动。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重大发现二:布局讲究的古建筑和古埠头


在考古发掘坑中,记者看到最多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木桩,专家称,这些木桩是当时干栏式建筑的重要构件,距今6000多年,保存如此完好的中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以及建筑旁同样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让专家们很是兴奋,因为这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南方地区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据专家判断,建筑的偏西北方向应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埠头。古埠头的发现意义同样重大,“如果确定这是古埠头,此次发掘就达到了发掘前设想的研究河姆渡文化聚落形态的目的。”


重大发现三:6000年前海平面快速上升


专家告诉记者,发掘区内东西两部分早晚堆积的落差明显,通过底层关系的直接判断和出土文物的参照对比,专家们发现,早晚期遗存面貌差异较大有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即在距今6000年前后,确实发生了长期的水灾或海平面的快速上涨。“根据现在的研究发现,人类能正常生活的地方应该高于海平面两米,也就是说,当时的海平面曾快速上升过。”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想象:7000年前古人的吃穿打扮


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植物遗存有橡子、芡实、菱角、酸枣、薏米、稻米、葫芦、蕨菜等,动物遗骸有狗头骨、牛头骨、鲸鱼肋骨、梅花鹿、四不象鹿、水鹿、龟鳖甲、金枪鱼脊椎骨、犀骨等。可见,当时的田螺山人吃得已经比较丰富了。


此次尽管没有穿戴方面的遗存出土,但却发掘出大量的纺织工具,有长约8厘米、制作非常精美的骨针,打磨精致的圆形纺轮等,从这些纺织工具中,可以想象当时田螺山人是怎样去缝制衣物的。


专家还向记者展示了刻有精细花纹的骨哨和骨笄。据介绍,骨哨是狩猎、招集族人时候用的,也或者是一种娱乐工具,骨笄则是女性头上的饰品,在同时期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像此类的出土文物还有石球、陶制玩具以及玉珠等,足以证明当时的田螺山人已经具有较高的审美取向了。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田螺山遗址的 考古发现


2001年底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遗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8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出土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及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等遗物,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芦等遗存。田螺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地面环境最好、地下遗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遗址。目前已经建成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馆。


1、象田螺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该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甬余公路北侧,其西距余姚市区和东距宁波市区都为2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2001年初,当地一家热处理厂在打井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该遗址。2004年2月至6月,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主持下,由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的专业人员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首先,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探明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分布的基本规律,有助于推进河姆渡文化的聚落研究。第二,遗址中出土了多层次的以一系列以柱坑为主要形式的干栏式建筑遗迹,真切地反映出以挖坑、垫板、立柱为特征的建筑基础营建技术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水平,并出现了多重垫板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对研究木构建筑技术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第三,在距地表5米多深的田螺山西南坡基岩表面,发现了少量木炭颗粒,为在姚江流域寻找距今7000年以前的古人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的起源之谜找到了宝贵的线索。第四,出土器物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展示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这次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760多件,质地有陶、石、玉、骨、角、牙、木和芦苇等,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出土文物密度之大,甚至超过了河姆渡遗址。总之,田螺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大大丰富和深化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在河姆渡文化考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田螺山遗址周边环境优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村落遗址,是继河姆渡、鲻山遗址以后,河姆渡文化的又一重要发现。鉴于其重要的考古文化价值,省考古所将继续考古发掘工作。余姚市人民政府已制订了田螺山遗址的保护开发方案,计划在近年建成遗址现场展示馆,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田螺山遗址•考古中国



田螺山遗址考古工作已持续十几年,至2013年结束。田螺山遗址的精细发掘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考古界的典范。


由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螺山遗址考古队以及浙江省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组成的专家组对田螺山遗址现场进行了考察,察看了现场木构件保存现状,讨论下一步木构遗迹的现场保护问题。


而如何做好现场保护成为将来的工作重点。田螺山遗址的有机质遗迹非常丰富,尤其是木构干栏式建筑遍布整个现场,为了展示需要,保留的桩木底部埋于泥土、上部露头于空中,处半干半湿的状态,保护技术难度极大,至今未有国内外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是一个全新课题。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