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日期: 2020-10-26
浏览次数: 17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2020-10-26   青野龙吟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考古中国系列将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开始。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英德市青塘镇,是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的洞穴遗址。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青塘遗址作为洞穴群,展现了2.5万至1万年前华南地区的聚落形态,全面反映出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2016年至2018年,通过3年考古工作,在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处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标本一万余件。


考古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墓葬的形式说明当时岭南人类已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是广东境内保存最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文物价值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发布最新的英德市青塘遗址发掘成果报告。遗迹内被发掘出华南最早的穿孔蚌器与广东最早的早期陶器,以及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青塘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环境变迁与史前文化演进的关系、现代人行为复杂化的全面反映等等,这些重要收获系统展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是华南史前考古非常关键的新收获,有望突破国内外学术界对华南——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认识的瓶颈。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出土远古各类遗物一万余件


青塘遗址位于清远市所辖英德市青塘镇。该遗址发现于1959年,当时青塘镇属韶关市翁源县管辖,故命名为翁源县青塘遗址。上个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曾两次对青塘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未进行过正式考古发掘。


为全面了解遗址内涵、建立可靠的地层序列与年代框架,促进华南——东南亚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诸学术课题的深入探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英德青塘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


通过考古发掘,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共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遗存等各类遗物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完整的地层与文化年代序列。


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体现出明显阶段性差异:第一期,距今2.5万至2.2万年,文化遗物中工具包括打制石器与骨角器,石器除华南传统的砍砸器等砾石石器外,还有以石英为原料加工的石片石器;第二期,距今2.2万至1.8万年,较多直接使用砾石做工具,开始出现陡刃石器,骨角器制作工艺较为进步,发现通体磨光的骨器,出现穿孔蚌器;第三期,距今1.8万年至1.5万年,陡刃砾石石器加工技术逐渐成熟,与之共存的还有典型的石片石器加工工艺,该阶段出现火候较低的早期陶器;第四期,距今1.5万至1万年,螺、蚌壳数量激增,定型化生产的陡刃砾石石器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零星的穿孔石器与局部磨光石器,陶器制作工艺相对进步,该期早段出现有意识丧葬行为。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华南最早的穿孔蚌器


黄门岩2号洞地点出土年代超过距今2万年的穿孔蚌器,这是华南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三个不同层位发现早期陶器,其中一层出土陶片测年数据在距今1.7万年左右,为广东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而第四期地层中发现距今1万多年的陶器则在制作工艺上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性。青塘遗址发现的早期陶器证明华南地区尤其南岭南北两侧距今2万至1万年大范围出现早期陶器。


中国最早的墓葬


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墓葬1座,出土人骨化石1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为距今约13500年。右侧上下肢骨、脊椎与骨盆等保存情况较好,人骨下方垫有石块,人骨旁发现骨针1枚,可能为随葬品。该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也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古人肉食品种丰富


青塘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残留、火塘等遗迹,为研究史前人类的生活习性提供了珍贵的线索。这里发掘出的动物种属以鹿为最大宗,包括水鹿、斑鹿及麂子等,此外还有食肉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除陆生动物外,螺蚌、龟鳖、鱼等水生动物发现数量亦较多。除少量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动物下颌骨、牙齿及角外,出土动物遗存多为动物骨骼残片,部分文化层出土动物骨骼破碎程度较高,发现大量长度在3厘米以下骨骼碎片。此外,还发现有植物果核,部分石制品上发现禾本科淀粉粒。这些类型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是新旧过渡阶段广谱性采食经济的有力证据。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学术意义重大


青塘遗址发现了连续的地层和文化演变过程,环境考古工作清晰地显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导致人类行为与活动的改变;早期墓葬的发现有助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社会发展、宗教意识的萌芽、仪式的出现以及区域现代人演化与扩散等;遗址在环境、技术、人类行为、聚落形态等方面提供的考古材料不仅具有区域意义,可以用来重新认识华南以往发现的同时期考古材料,还在现代人演化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的关系、新旧石器过渡与文化发展等重大课题上具有全局的意义。


2018年11月10至11日,在英德市召开青塘遗址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及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的相关领域十余位考古专家,分别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及动物考古等不同视角围绕青塘遗址发掘成果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对这项华南史前考古新发现的重要学术意义与科学价值给予一致的肯定。专家们指出,青塘遗址发现了连续的地层和文化演变过程,环境考古工作清晰地显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导致人类行为与活动的改变;早期墓葬的发现有助于探讨旧石器时代社会发展、宗教意识的萌芽、仪式的出现以及区域现代人演化与扩散等;遗址在环境、技术、人类行为、聚落形态等方面提供的考古材料不仅具有区域意义,可以用来重新认识华南以往发现的同时期考古材料,还在现代人演化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的关系、新旧石器过渡与文化发展等重大课题上具有全局的意义。


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的课题设计、研究思路、工作方法、团队架构及高质量的田野工作都赢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本项目具有很强的课题意识导向,学术目标明确,多学科交叉运用,田野工作扎实细致,是洞穴遗址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典范。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考古中国


华南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农业起源非常关键的区域,青塘遗址的考古发现作为华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对于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首先,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为华南—东南亚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尺,并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的耦合关系。第二,青塘遗址墓葬与人化石的发现对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体质演化与人群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第三,青塘遗址为研究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最后,青塘遗址考古成果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进展,为深入探讨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