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日期: 2019-07-07
浏览次数: 28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7-7 青野龙吟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代表们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中国良渚古城遗址申遗项目。新华社照片


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处世界遗产。


在当天大会审议阶段,世界遗产委员会多个委员国代表先后发言,对良渚古城遗址突出的普遍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给予高度评价。随后,所有委员国一致同意将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沈阳说,经过25年的准备和努力,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良渚古城遗址终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感到非常自豪,也深知为全人类保护和传承这处遗产的重大责任。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43届世界遗产保护大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日继续在巴库举行。当天,会议对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伊拉克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布基纳法索的古冶铁遗址等多个遗产项目进行了讨论和审议。在审议良渚古城遗址时,阿塞拜疆、乌干达、挪威、津巴布韦等国代表分别发言。东道国阿塞拜疆代表在发言时表示,良渚古城遗址证明了中国和东亚地区在五千年前达到的文明高度:“阿塞拜疆衷心祝贺中国成功申报了良渚古城遗址。这一遗产证明了长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贡献,证明了良渚在早期城市文明阶段以及在城市规划方面所作的贡献。良渚是历史上的重大成功,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对五千年前稻作文明的重大发掘成就。”


各国代表发言结束后,会议主席、阿塞拜疆文化部长加拉耶夫宣布,被编为第43号草案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没有看到任何其他的意见,那么我们就来表决草案。没有反对意见!我宣布,第43号草案正式通过!”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全球第一。申遗成功后,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及东道国阿塞拜疆表示了衷心感谢。他指出,中方将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做好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世界遗产从无到有,类型不断丰富,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其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生动窗口,在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做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守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家园。”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中方衷心感谢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该项目的评价与认可。中国将一如既往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杭州已经拥有良渚、西湖、大运河等3处世界遗产。杭州市市委书记周江勇在会议上发言时表示,申遗成功意味着将承担更大的责任:“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圣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既是崇高荣誉,更是重大责任。我们将严格遵守公约,以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精神,把这一厚重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6月30日在巴库开幕,将于7月10日闭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5日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例会,每年召开一次。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公元前3300年——前2300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所在。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脉的支脉,东苕溪和良渚港分别由城的南北两侧向东流过,凤山和雉山两个自然的小山,分别被利用到城墙的西南角和东北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良渚古城中部位置发现了世界同期最大的土台——莫角山巨型台址和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在城外北偏东五公里处发现了著名的瑶山墓地,曾出土大批最高等级的良渚文化玉琮、玉壁等礼器。有人从田野考古学角度判断,良渚古国的“首都”应该就在这里。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可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独特的见证。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提出,在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同时,良渚古城的发现将莫角山大型土台遗址、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组合为一个整体,为研究良渚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还曾经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可以看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国猜测


良渚古城的发现,是否意味着5000年前良渚文化时期有可能出现了一个良渚古国?


从良渚文化墓地看当时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等级差别已经出现,大墓中的琮、璧、钺等成组玉器的出现,则是礼仪制度出现的重要标志,表明当时统治者内部已有了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在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了早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北大教授严文明说,到底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这个度不是很好把握。但良渚古城的城址那么大,应该与国家组织联系得很紧了。良渚古城应该是即将进入文明或初步进入文明的阶段,应该有初步的国家组织、政权组织,因为古代国家组织应该都有都城,古城中间有个莫角山,很像是宫殿性质的建筑。


有一种意见认为,良渚古城对应的良渚古国,很可能就是先秦古籍《鹖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按照宋代著名学者陆佃的注释,“成鸠氏”就是天皇氏。《鹖冠子》讲的“成鸠氏之国”,位于楚国的领土上,而吴越之地,在战国晚期已经是楚国领土的一部分。《鹖冠子》讲到“成鸠氏”手握“王鈇”。“王鈇”就是斧钺。而良渚古城内的反山墓地12号大墓主人左手边确实有一件举世无双的玉钺。《鶡冠子》还提到成鸠氏之族“兵强,世不可夺”。而田野考古学结果显示,从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这500年里,良渚文化集团进行了“北征”,即大规模对黄河下游地区用兵。另据《说文解字》介绍,吴越之地的古代民族以蛇为族属标志。《路史》记载天皇氏“鳞身”。“鳞身”就是蛇身。可见,古文献里的天皇氏从族属标志来看,应该是吴越之地的人氏。从天文考古学角度看,吴越之地是木星十二次之首“星纪”对应的土地,而星纪之次乃木星12年一周天巡天之旅的起程之地。文献记述说“天皇氏以木德王天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乘风雨,夹日月以行。”从引文我们看到,前面讲到日月五星,包括木星,都启程于牵牛星宿,后面讲到木德之人天皇和他的诸多兄弟“夹日月以行”,那么这段引文实际上告诉我们天皇氏是从牵牛星(也就是“星纪之次”)对应的吴越之地启程,开始治理国家的。所以说,良渚古城很可能就是成鸠氏之国,天皇氏之都。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