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日期: 2020-07-06
浏览次数: 26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2020-7-6   青野龙吟


粟裕是谁?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2020-07-04  来源: 有历史


1948年9月,我英勇的华东野战军发动解放济南的战斗,华野14万大军攻打济南城,历时8天,全部歼灭济南国民党军,生擒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兼山东省主席王耀武,从此开启了解放战争攻克并长期占领大城市的先例。


攻城战斗的过程我们无烦多叙,济南战役的前前后后发生了许多令人费解的事情,最突出的便是国共双方对投入兵力的吊诡之举:


一方面,王耀武迫于华野巨大压力,一再要求蒋介石增兵,蒋介石却迟迟不派。


另一方面,华野指挥员粟裕将军,明明坐拥32万大军,却只派出14万人进攻济南城。


打这么大的战役,双方的兵力安排为何都这么奇怪呢?


一、要兵不给:蒋介石不信任山东人王耀武?


王耀武于1946年出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


受任之前,王耀武在抗战中功勋卓著广受赞誉,被誉为名将。但他心怀民族大义,不愿卷入内战,曾向蒋介石提出辞职,并称病躲到医院。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或许正是这个举动,招致多疑的蒋介石对他有了想法。


王耀武是山东泰安人,性格豪爽大气、坦荡有担当,不怎会耍心眼。蒋介石吃准了他这一点,当面半是请求半是强令地让王耀武到济南主持大计,王耀武再难推辞,便接受了这一任命。


但他考虑到山东是解放军的重要根据地,兵力较强,提出将七十四军、一百军两个主力军拉到山东。


王耀武担任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时,曾指挥过七十三、七十四、一百军三个军,他还曾担任过七十四军军长,对这几支部队指挥起来得心应手。当年在湖南与日军血战,靠得正是这几个王牌部队。


然而出乎意料,蒋介石断然拒绝,理由是七十四军要当中央政府的御林军,一百军要调去守备上海。


王耀武又提出把十八军和新六军调到山东,这两个军他也曾短暂地指挥过,好办事。


结果蒋介石脸一板:你走到哪就把指挥过的部队带到哪,这岂不是军阀作风?要兵可以,你只把七十三军带走,其他军队我再给你调。


王耀武还能再说什么?


1947年,华野在山东战场相继打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两场大战,歼灭大批国民党机动兵力。1948年5月,又乘胜攻占潍坊、淄博一带,切断了济南与青岛的联系。至7月,又打下兖州。


当时国民党在山东有三大要点,一是政治中心济南;二是青岛,主要控制着海路,是国民党支援山东的主要入口;三是鲁西南济-兖一线,控制津浦线。


华野虽然暂时没有打青岛,但占了潍坊、淄博,掐断胶济线,济南就没法再指望青岛。至于兖州,津浦线一断,济南的国民党军和徐州方向的联系也断了,济南在战略上成了孤城绝地。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王耀武坐飞机到南京请求蒋介石一定要增兵,蒋介石当面答应给两个整编师,但直到解放军大军围城,两个整编师只运去了1个旅加7个连……


身为统帅,蒋介石自然要考虑大局,兵力分调到其他战场也可以理解,但对济南这么不重视,要啥不给啥,确实令人寒心。


王耀武坐困愁城,手里满打满算只有11万人可用,其中还有不少是地方保安团。他似乎已经看到了末日。


二、粟裕的独特气质:气吞山河与小心谨慎并存


与国民党兵力捉襟见肘形成鲜明对比,我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到1948年7、8月间,经过不断整训和增补,粟裕(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能够指挥的兵力,达到空前的32万人,而且一水儿全是野战军,战斗力极其强悍。


粟裕按照党中央指示,前期一直致力于巩固已有解放区,并相机发展实力,瓦解国民党的统治。


所以王耀武实力已呈明显下风时,粟裕也没有急于进攻济南。毕竟国民党军在济南经营多年,我军进攻大城市把握尚不充足。东野在四平的惨痛教训令我军高级指挥员都非常谨慎。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形势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时,山东大部区域已为我所控制,打济南已成势在必行。围绕解决济南问题,粟裕向党中央提出了著名的三套方案:


方案一:围城打援,重点在打援,主要战役企图是诱使徐州的新五军北上增援济南,然后于运动中歼灭之,而济南能不能攻下倒在其次。


方案二:攻城阻援,重点在攻城,以大部主力投入济南攻城战斗,其余少量兵力阻滞国军救援。


方案三:攻城与打援同步进行,即以两个纵队进攻济南机场,掐断王耀武的空中增援通道,而后以11个纵队全力打援,待打援胜利后,再回兵打济南。


粟裕向中央建议用方案三。这是一个气吞山河的计划。


济南守军和徐州之敌,总兵力共约28万人。华野32万人略有数量优势,但武器装备劣势明显,所以,敌我是持平的局面。


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粟裕就是这么胆大包天、不按常理出牌,敢以对等兵力同时和两个战略方向的强敌搏斗。


但胆大的同时,粟裕又表现出极其谨慎小心甚至敬畏的心态,他对局势可能出现的变化,作出了几种推断:


第一,敌军见我以重兵打援,有可能缓进甚至不进,这时两个纵敌不过济南之敌,我军将会由先打援改为先攻城,并争取在援敌尚远时攻克济南。


第二,援敌迅猛突进济南,阻援无法快速歼灭援敌,导致其靠近济南,攻城兵力要争取尽快拿下城区。


第三,援敌已经靠近济南,但攻城战斗仍未结束,两部敌军汇合,使我军遭到内外夹击。


粟裕向中央表态,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华野将争取实现第一种情况,并保证第三种情况发生时有后手预备。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这就是粟裕大将,一位对战争有着深刻理解,向来擅长打走钢丝的战争,总会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诡之招。但他又是战场上那位最谨慎、最细心,不把战争研究透决不轻易出手的绝世高手。


那么,粟裕的方案,到底演进成什么状态了呢?


三、杜聿明为何不救济南?


不光是王耀武看到了济南战役的危险,蒋介石也看到了。


济南兵少,必须以区外兵力救援。蒋介石迟迟不派援兵,一定程度上认为,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济南这个篮子里。他向王耀武保证,一旦战役打响,只要济南守军能够坚守十到二十天,徐州的重兵集团将迅速北援,将华野重兵击破于济南城下。


1946年9月16日,华野正式发动进攻。


粟裕对攻城和阻援兵力作了调整,以山东兵团为主力,由许世友指挥14万人进攻济南城,先打飞机场,断绝空中援助。


粟裕则亲自指挥18万人,部署在兖州、邹县一带,掐断津浦线,并依托运河沿线逐次设置阻击阵地,把战役企图彻底暴露出来,硬碰硬地阻击杜聿明。


在援救济南这件事上,蒋介石确实没有食言。


济南攻城战斗发生两天,蒋就立即命令徐州的军队迅速向北推进。杜聿明指挥各兵团向鲁西南一带推进,结果与华野18万人正面遭遇,在曹县、成武、邹县一带发生接触,部分国军就此止步,再也没有北进一步。


是打不过华野吗?并非。而是杜聿明察觉情况有变。


粟裕以往打仗总喜欢虚虚实实,根本摸不清套路,不知道他的主力究竟在哪,想往哪打。但这次华野几乎把作战方案写到脸上,你不看也要逼着你看,兵力部署一览无余,目标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和国军援济兵团决战。


只要粟裕敢把部队拉上来硬拼,那就一定意味着他已经充分调动了优势兵力。孟良崮和莱芜两战莫不如此。


杜聿明怕了。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援济只是上级派下来的任务,援不成,锅也不是他的。可是如果被粟裕紧紧咬住,万一济南再失守,32万共军全杀过来,自己岂不是送上门的肥肉?


主将没了战斗意志,这仗就没法打。徐州几个兵团的鼻子也很灵,总司令部并没有发出不惜一切代价北进的指示,仗也就打的稀松。直到24日济南被攻克,援济兵团仍然没有突破粟裕的阻击。


杜聿明一听济南失陷的消息,立即命令各部脱离战场,迅速退回徐州,总算避免了被华野追歼的命运。


有人或许会为粟裕感到遗憾,预想中的左右开弓,同时打掉济南和徐州两部敌人的企图并没有实现。


其实这属于对华野不切实际的要求。以当时华野的力量,尚不足以同时围歼两部敌人。粟裕的战役目标始终是阻援、打援,而没有超越现实订出歼援的目标。


杜聿明也非泛泛之辈,不像辽沈战役中的廖耀湘兵团死心眼,发现情况不对还死命前进,结果被东野阻援部队歼灭。


四、王耀武不失名将本色


王耀武虽然实力不济,但到底是在抗战中立过大功的,带兵有方,临敌有胆色。


华野攻城部队分为东西两个兵团,西线兵团对国军吴化文部实现了策反,吴化文率九十六军临阵起义,导致济南西部防线门户洞开,西线兵团长驱直入。


济南守军虽有工事可以依靠,但架不住华野的土木作业和近距离爆破,城郊外围据点、堡垒不断被攻克。


前七天华野进展十分顺利,但打到23日晚,攻到济南内城,济南守军全部退至城中,抵抗十分顽强,攻城部队连续四次突击都未能成功,打到半夜,部队都疲倦了,许世友考虑到天亮后敌空军会来增援,如果让城内之敌喘这一口气,不知又将造成多少攻城部队的损失,于是严令部队继续攻击。


当时王耀武指挥部已经完全处于解放军炮火之下,但王耀武凭着一股大将之气,始终保持着指挥所的完整和有序运转,各部仍在顽强地阻击华野。


直到24日拂晓,华野第五次突击,城内终于支持不住。


王耀武命令指挥部人员不得自尽,因为这是内战,不同于抗日。言毕,他带一个营突围,成功后,他又脱离部队,化装成当地老百姓,和侄子两人乔装改扮为商人,一路向东走。


行至寿光县时,因为如厕用很少见的白色卫生纸,被当地群众察觉,后被我方公安人员查获。


一代抗日名将,就此结束了30年的戎马生涯。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粟裕的成就


粟裕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且“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挥的高邮邵伯战役,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1948年11月6日,粟裕发起并指挥的淮海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建立“重点防御”的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


 

大将粟裕的神之蔑视:坐拥32万大军 只用14万人攻济南城



人物评价


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


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王希先发表文章《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说:“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