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019-3-18 青野龙吟
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用一个奇幻写意的故事,重新诠释了古诗经典《长恨歌》,顺便又带火了来自盛唐的白居易。
一个癫狂的少年诗人白乐天与一位日本和尚海空,在一只会说人话的猫的带领下,一起穿过长安的大街小巷,牵扯出一段30年前的陈年往事•••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电影中,黄轩饰演的白居易,天真直率,潇洒不羁,跟着“夏洛克”空海四处探案,宛如唐代版“华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实中的白居易,难道真的过着这么惬意的生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白居易生于772年1月20日,那时李白已离世十年,王维辞世十一年,杜甫故去两年。
大唐诗坛领跑的接力棒,历史性地交到这位神童的手上。
以官场成就而言,他年年轻轻就授翰林学士,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是二品大员。
从文学成就而言,他生前就文名妇孺皆知,文集流传天下,这是死后多年文学成就才被承认的杜甫所不能比的。
退休后他在洛阳的豪宅里诗酒会友,去世后备极哀荣,连皇帝都写诗悼念,远比晚年卷入政治风波的李白、王维和死在漂泊途中的杜甫,不知好了多少倍。
最关键的是,他活了七十五岁,在古代士大夫中,是绝对的高寿。
唐人张固在《幽闲鼓吹》记载 :白居易16岁时初到长安,拿着自己的诗作拜谒文坛大V顾况。
顾况看了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长安米价正贵,居住不容易,你还叫白居易。对白居易十分不屑,但等他看到,白居易的诗时,不禁连连赞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立马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从那开始,白居易的盛名就传开了。

27岁那年,白居易高中进士。唐代的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白居易在新科进士中还是最年轻的。
但是性格所限又不懂政治,背景不够深厚的白居易,在京城的日子,并不好过。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9位皇帝登场——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顺宗李诵、宪宗李纯、穆宗李恒、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九九帝皇丸)
后人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白居易为诗魔。他的确是写得走火入魔了。
白居易写过一些相当大胆的诗:“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
江充是谁?那是汉武帝晚年最大的佞臣,害死卫太子的那位,要是搞个中国历史奸臣榜江充没准儿能得前五,被喷了上千年了。
可白居易却说那不是江充的问题,要是武帝心里够敞亮,奸臣岂有存活余地?
这句诗放在那个时代,那就是指桑骂槐地骂当朝皇帝任用奸臣啊!大逆不道!
白居易大逆不道的诗还不止这首,那首著名的《长恨歌》开篇就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
地球人都知道,这句话不是在骂汉家皇帝,而是说唐玄宗好色。

不过白乐天写了那么多内涵皇家的诗歌,也没被抓进大狱里去。他很得意,于是更狂了。
为什么,白居易这么大胆,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喜欢他的诗了,其中,有如宪宗,欣赏白居易的诗文才华,只是极少同意他的政见。
他尽心尽力想当一个好臣子,热爱针砭时弊。
居易屡陈时政,请降系囚,蠲租税,放宫女,绝进奉,禁掠卖良人等,皆从之。
又论裴垍违制进奉银器,于頔不应暗进爱妾,宦官吐突承璀不当为制军统领。
大意是,白居易抨击看着不满的官员,说他们违规的器物、偷偷娶小老婆、太监统兵……
他与权贵的积怨越积越深,在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当街遇刺身亡,白居易再次上表缉凶,却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但这个白居易还是继续写意见、写报告。
权贵的不满终于爆发,要将白居易排挤出京。
很快,他们给白居易挑出一条“大罪”。
白居易母亲因看花坠井去世,而白居易却写过《赏花》、《新井》二诗,乃是大逆不道。
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白居易在守制期间还写赏花和有关井的诗,这是大大的不孝!
这一招可说是无耻至极,因为在万恶的旧社会,不孝的罪名是相当严重的,不孝就可能不忠。
白居易就此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又改调忠州刺史。五年后才被调回长安。
从此由一个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少年,变成了女人与酒最开怀的啤酒肚大叔。

有的时候,人的确要稍微经历点波折困苦,看一看世态炎凉,才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白居易还没有这种情怀,所以需要历练。
贬谪江州,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这次打击很沉重,白居易一下子就刻骨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悲苦。
他在去江州的路上遇见了《琵琶行》里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名句,这正是他被排挤时的内心写照。
他再难清醒自持,从此开始了浪迹风月的后半生。
白日纵歌放马,晚上夜夜笙歌,做官再不求治国平天下,面对世人再无半分悲悯。
女人与酒,成了他后半生最不能抛下的两样东西。
当然,比起纵情声色犬马的一面,白居易,是忧国忧民的,是一个关心国计民生、看遍人世心酸的愤青。
所以他才写得出像《卖炭翁》、《观刈麦》这样能与杜甫“三吏三别”比肩的现实主义诗作。他以讽喻时事、批判社会、关怀民生的现实主义诗歌流传后世。

六十多岁时,白居易得了风痹之病,决定卖掉家里的一匹好马,同时遣散家中的小妾。
等到买主前来牵马,马却悲声嘶鸣,不忍离去。樊素也含泪质问白大人:“我有情,马有情,唯独您无情吗?”
白居易强忍泪水,无言以对,便不再坚持。
等到七十岁时,白居易知道自己来日不多,还是遣走了樊素、小蛮。
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
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五年后,白居易仙逝。
白居易的一生,命运多舛,出身宦官之家,自幼志向远大,胸怀天下。
无奈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皇权旁落,党争不断,盛唐气象,早已消失殆尽。
白居易这般忠贞之士,政治主张无法实现,经世之才不能施展,屡屡受挫后,建功立业、忧国忧民的满腔热情,终究化为了云淡风轻、乐天知命。
白居易逝世后,唐宣宗李忱痛惜不已,亲自赋诗一首,以示哀悼: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