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史•罗马的起源
2020-7-23 青野龙吟
罗马是意大利首都。“罗马”之名源于如下传说:希腊入侵者攻占特洛伊城后,特洛伊王子一家逃离虎口,来至台伯尔河畔安顿下来,后特洛伊王子的后代里亚西尔维娅做了战神马尔斯的妻子,生下一对双胞兄弟罗马路斯和里穆斯。当时的国王知道后大发雷霆,派人杀死西尔维娅,还把两个孩子放进一个篮筐,扔进台伯尔河。篮筐被冲到岸边,一只母狼跑来,用狼乳哺喂两个婴儿。
一天,一个猎人发现了这两个孩子,把他们从狼群中救出来,并抚养成人。罗马路斯兄弟俩长大后,变得和父亲战神马尔斯一样力大无穷、武艺惊人。他们杀死国王,为母亲报了仇。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马路斯在母狼哺育他们的台伯尔河畔建城,并用自已的名字罗马作为城名。

罗马起源的传说
罗马城邦是古罗马文明的起点,被意大利人骄傲地称之为“永恒之城”。这个已经在大地上出现了两千七百多年之久的城邦,它的起源除了一个动人的传说,就没有可证的信史……
在今天的意大利著名的卡彼托林博物馆中,人们可以看见一尊青铜母狼雕像,狼的身下有一对正在吮吸乳汁的男婴。母狼形象很高大,身材颀长精瘦,四肢健壮有力,脚爪紧叩地面。两耳竖起,嘴唇略张,牙齿微露,双目圆睁,直视前方,带着一股沉着、冷静与警觉。肚腹下的一对男婴仰着头贪婪地吮吸乳汁,对周遭的一切恍若无知无觉。
据说,这座母狼铜像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弥足珍贵;两个男婴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添加上的,艺术价值不菲。二者珠联璧合,不但是上乘艺术佳品,而且向人们讲述了罗马城市的起源。
传说罗马城是由两个孪生兄弟―罗慕洛和勒莫建立的。他们是希腊神话中特洛伊英雄之一伊尼亚的后代。在特洛伊城被希腊人攻陷的时候,伊尼亚带领一部分人逃了出来,经过漫长的漂泊,来到意大利半岛。伊尼亚的儿子在这里修筑了亚尔巴龙伽城,并当了国王。传至第15代国王努米托时,其弟阿穆留斯篡权,杀死努米托的儿子,又强迫努米托的女儿西尔维亚做了贞女塔的女祭司,保证一生不结婚。阿穆留斯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哥哥断了“香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战神使被迫当祭司的西尔维亚怀了孕,生了一对孪生兄弟。阿穆留斯得知后,又恨又怕。他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去。奴隶提着装着两个婴儿的篮子来到台伯河边,当时台伯河正在泛滥,看到不断上涨的河水不敢靠近。他想,如果把篮子放在河边,不一会就会被水卷走的。于是,奴隶把篮子放在河岸上就回去了。没想到,篮子被河水漂起后,没冲多远就被岸边的一根树枝挂住了。河水退下后,一只母狼恰好来河边喝水,它发现了篮子里傲傲待哺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奶水来喂他们。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后来,一个牧人发现了哥俩,于是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洛,一个叫勒莫。牧人后经多方打听,得知这两个孩子是老国王的后代,于是一直对他们的身世守口如瓶。这对孪生兄弟在牧人的一手调教下渐渐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牧人看到时机成熟后,告诉了他们自己的身世。于是,兄弟俩开始行动,领导亚尔巴龙伽人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阿穆留斯。兄弟俩又找到了退居乡间的外公,并让他重新当了国王。
此后,兄弟俩离开亚尔巴龙伽城,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后,兄弟之间却因为新城命名、由谁来统治等问题发生争吵。最后双方决定让神来作出选择。至于神意如何,通过占卜测知。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只秃鹫飞过,便认为神选择了他。
当他派人通知罗慕洛时,罗慕洛正看到有12只秃鹫飞过。一方声称先见秃鹫者为王,另一方则坚持以秃鹫的数目多寡定夺。双方爆发了一场舌战,激愤的谩骂导致格斗。罗慕洛杀死了勒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市。古罗马人对此传说坚信不疑,他们还根据传说推算出了罗马城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并把这一天作为古罗马的开国纪念日。 当然,这只是传说中故事。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多少历史真实性?罗马城市建立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呢?史学家已经争论了百年之久,人们还是各执一端。

一般认为,大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罗马起源的传说已经定型并被大家公认。直到16世纪,西欧的人文主义者才起来否定伊尼亚和罗慕洛的故事。于是,有不少学者开始对上古传说的真实性表示怀疑。17、18世纪,疑古之风已经走向极端,一切古代传说统统被斥为“胡编乱造”、“纯粹神话”。
但是也一直有人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这个传说是比较可信的。事实上,关于罗马建城的故事,肯定有许多情节是后人胡乱附会上去的。但也不能否认,传说多少会“折射”历史的真实。因为,世界上古老民族的历史几乎都是从夹杂着神话的传说开始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朝,罗马地方就有居民生活。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青铜时代居民的遗物也有发现,属亚平宁文化。
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属于维兰诺瓦文化的拉丁部落分支移居罗马,融合了原先的亚平宁文化居民,在第伯河畔帕拉丁等山冈建立了居住地。不久,从意大利中部山区来的萨宾部落,也占据了奎里那尔和厄斯奎林等山冈。公元前8世纪,罗马居民普遍使用铁器,经营农牧业,他们居住的村落散布于罗马诸山冈之巅,以墓地和自然屏障为界线,彼此隔离,各自组成公社。到公元前7世纪,分散的山村公社逐步走向联合,先是以帕拉丁为中心的拉丁部落建立“七丘联盟”,后又和住在奎里那尔等山村的萨宾部落实行联合,发展为“四区之城”。不过,当时罗马只是氏族部落聚居地,还称不上大城市,大约从公元前7世纪末起,大批伊达拉里人迁居罗马,不久建立了所谓塔克文王朝。

由于受到伊达拉里亚文明影响,罗马社会经济出现高涨,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城市。公元前6世纪,罗马大兴土木,挖水道、辟广场、铺街道、建神庙、筑城包墙、造住房,使罗马面貌焕然一新,真正成为城市。随着城市的兴起,山村公社联合趋势终于发展为以罗马城为核心范围广泛的统一运动,从而奠定了罗马城市国家的基础。罗马建城之前,各氏族部落处于分散状态,各有自己的首领(勒克斯),后来经过联合和统一,结成公社,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才转变为王。
根据罗马历史的传统说法,从公元前75年罗慕路斯建城起到公元前510年高傲者塔克文被推翻为止,先后有七个王统治罗马,这个时期称为王政时代。现代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有关罗慕路斯建城立国之说不足为信,他们除了对神话式人物罗慕路斯的历史真实性表示怀疑以外,相信其他六个王都是历史人物,尽管也认为古典作家关于他们事迹的记载不尽真实,夹有许多时代错位之误。实际上,王政并非统一的制度,所谓王政时代乃是罗马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
在王政前期即所谓前四王统治时期(约公元前8-—7世纪),罗马人生活在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之下。相传最早的罗马公社包括3个特里布斯(部落),每个分为10个库里亚(胞族),每个库里亚分为10个氏族,而氏族则由数目不等的家长制家庭组成。当时家长制家庭已发展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土地属于公社财射产,每个家庭从公社领得土地耕种,只有宅旁园地才归家庭所有。管理机构有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作为公社首领的王,掌握军事指挥权、审判权和宗教权,其职位虽为终身职,但并非世袭的;元老院是王的咨询机构,在王决策和处理内外事务中发挥顾问作用;库里亚大会则是按库里亚召集的全体公社成员大会,决定公社一切重要问题,如宣布战争、选举王和审判重大案件等。在此时期,罗马社会已开始分化,逐渐形成氏族贵族;元老从这些贵族家族中选出,已渐成惯例。

到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在罗马建立了统治,即所谓的塔克文王朝(约公元前6世纪)。在社会经济高涨和私有制发展的基础上,罗马社会分化进一步加深了。贵族(包括外来的伊达拉里亚贵族和本地的罗马贵族)利用特权侵占大量公有地,垄断元老院和其他公共职务,成为特权等级。破产的公社成员和被释放的奴隶以及被征服的部落居民纷纷投靠贵族,变为依附于他们的被保护人。被保护人从保护人那里领得土地耕作,但必须为他们服役和缴纳部分收获物。在法律和其他事务方面,双方互相承担义务,违背者将受惩罚。当时奴隶制也在发展,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但奴隶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家内劳动。
此外,还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平民等级。平民的成分和来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平民的产生是同罗马社会经济发展、对外扩张和吸收外来移民有关,包括罗马公社一些中下层成员、外来移民和被兼并的其他部落居民以及脱离了保护关系的被保护人与被释放的奴隶,平民人身自由,享有不完全的公社成员的权利,后来的平民可能被排斥于公社之外。其中,有些从事农牧业,仅有少量土地;有些属于城市,经营手工业和商业。大多数平民在经济上处于贫困境地,他们向贵族租佃土地,借贷财物,受着贵族的压榨,特别是遭受残酷的债务奴役。在政治上,大多数平民不是氏族成员,无权参加库利亚大会,在元老院中更无代表。因此平民和贵族等级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深。

罗马社会发生两极分化以及阶级、等级的矛盾和斗争,促使氏族制度日趋瓦解和国家的产生。王政后期以军事民主制为传统的氏族制度管理机构逐渐发生蜕变,或被新的国家机关所代替。从老塔克文(公元前616-前579年)建立塔克文王朝起,开始了部落首领僭取王权的过程;王的权力不断扩大,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凌驾于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之上,有了体现国家权力的性质。接着塞尔维乌斯(公元前579前-534年)实行一系列改革,终于完成了在罗马创建王制或称原始君主制城市国家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在王政后期国家已经萌芽和产生出来,罗马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