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史•亚历山大大帝
2020-7-20 青野龙吟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巴卡,恺撒大帝,拿破仑)。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323年的亚历山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东方战国七雄领土总和。亚历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他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经济,融合东西文化,并且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远征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

亚历山大是历史上富有戏剧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经历和个性一直是力量的源泉。有关他生涯的确凿事实十分富有戏剧性,有关他的名字就有许多种传说。他的志向显然是做一名不受时空间限制的最伟大的勇士,似乎也应该给予他这种称号。作为战士,他智勇双全;作为将军,他无与伦比。在11年的奋战中,他从未打过一次败仗。他还是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弟子。他珍爱荷马诗歌。他认识到了非希腊人不一定是野蛮人,这确实表现了他远比当时的大多数希腊思想家更具有远见卓识。但是,在其它方面,他却目光短浅。虽然他多次在战斗中冒过生命危险,但是却没有安排接班人,这是他死后马其顿帝国迅速瓦解的主要原因。
亚历山大是位颇受人喜爱的人,他对被击败的敌人经常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慰藉。但另一方面,却极端的喜怒无常,有一次因酒后争端,他亲手杀死了他的亲密朋友、救命恩人克雷特斯,不知是因为生性易怒,还是饮酒后的原因,意识迷糊,杀害他人。同拿破仑、希特勒一样,亚历山大对他的同代人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他在短时期的影响不如他们大概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使他的影响限制在地球的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亚历山大征服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和中东开化民族开始相互密切往来,因此极大地丰富了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
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播及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但是文化影响决不是单向传播的事。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就是这种希腊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腊特征但也深受东方影响的文化,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影响。亚历山大是天生的征服者,每当波斯使臣出使马其顿时,他都会询问波斯的地理情况,这些为其后来征服波斯打下了坚实的地理基础。波斯使者称亚历山大才是真正的王者。事实也证明了使者们的观点,亚历山大大帝在32岁时就完成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至今无人超越。作为一个受人尊崇的伟大英雄,亚历山大不仅创造了丰功伟绩,还曾以他尊重女性的品德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因此尊重女性,礼遇女性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建树
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力二世是个颇有建树的国王,不但征服了希腊各地诸多城邦,还矢志打败称霸西亚北非的波斯帝国。可惜宏图未展,于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这时,20岁的王子亚历山大三世继承王位。他从小练武习文,从父学习骑马射箭技艺,从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他以马其顿和希腊军队大统领的名义宣告,波斯在公元前5世纪两次侵略马其顿和希腊,杀人烧城,此仇必报。公元前334年初春,他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母亲奥林匹亚斯和重臣安提培特,亲率大军出征。
亚历山大统领4万步兵和6000骑兵,分乘160艘战船和大批货船,浩浩荡荡渡过现称为达达尼尔海峡的赫勒斯滂海峡,踏上广袤的亚洲土地。他率军沿着地中海东岸先是南下,于次年11月同波斯军队在现今土耳其南部伊苏斯地区遭遇。亚历山大的军队锐不可当,迅速击败四倍于己的敌人。为防止敌人反扑,他当即下令在战场南侧一块高地上修建一座城堡。城堡匆促修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伊苏姆的亚历山大里亚(“里亚”这一后缀意为“城”)。土耳其友人说,这个城堡位于地中海东北海岸,确切地点现存争议。而并无争议的是,城堡后来演变成一个繁荣的小镇,被认为是亚历山大大帝这次远征修建的首座城镇。

亚历山大留下部分将士驻守,然后率军继续南下,直取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于公元前332年11月几乎兵不血刃就进占埃及。翌年4月,他抵达尼罗河注入地中海的河口三角洲,发现那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方便,遂决定就地修建未来帝国的都城。这座未来的城市以他的名字命名,由著名建筑师蒂诺克拉迪斯按照希腊传统风格设计建造。他虽然没有看到这座城市建成,但他选定的城址背河面海,极具发展优势,很快就发展成连结欧亚非三大洲的陆地与海上交通枢纽,发展成为东地中海地区的重要经济与文化中心,并有近千年时间一直是埃及的都城。这就是现今埃及的第二大城亚历山大。它是亚历山大大帝决定修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所有城市中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影响力最大的一座。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1年率军折回亚洲,向东方腹地进发。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集结军队几十万,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高加美拉摆开阵势。亚历山大的部队很快将波斯军队击败,占领巴比伦、苏萨、波斯波利斯等名城,并将波斯波利斯的王宫付之一炬,以报150多年前波斯军队焚烧雅典之仇。众叛亲离的大流士三世向东北方向狼狈逃窜。亚历山大率部穷追不舍,穿过现今伊朗北部,进入阿富汗境内。他夺取阿里安人聚居的城市赫拉特,将其易名为阿里安纳的亚历山大里亚。从那里迂回向东南,夺取重镇坎大哈,将其易名为阿拉霍西亚的亚历山大里亚。接着,他挥师北上,攻占现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以北重镇卡比沙。卡比沙即现今的巴格拉姆,位于兴都库什山南麓,地势险要。他随即下令在其附近修建城堡,屯驻自己统帅的军队7000人和雇佣军3000人。其时,兴都库什山被称为高加索,他因此将卡比沙改称高加索的亚历山大里亚,确定为越过兴都库什山北进中亚的前哨。

公元前330年7月,大流士三世在逃亡途中被下属杀死。延续200多年的波斯帝国就此宣告灭亡。为消灭波斯军队残部,亚历山大率军继续北上,进入中亚南部。翌年夏天,他攻陷波斯残军盘踞的马拉坎达,即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名城撒马尔罕。这里河流纵横,物阜民丰。他认定这里值得长期经营,于是在南边的乌浒河(今阿姆河)与科克恰河汇流处,他修建城墙、宫殿、剧场和神庙,将一个重建的古波斯城市命名为乌浒河上的亚历山大里亚。在西南方,他率部攻占穆尔加布河上的古城梅尔夫,也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绿洲之城处于东西方贸易通道之上,后来发展成为土库曼斯坦的第二大城马雷。在东部的锡尔河上游南岸,他修筑一条长6公里的大墙,建立新城埃斯查特的亚历山大里亚。“埃斯查特”意为“最遥远的”,因为他认为这座城镇位于其征战所到达的最北地段,可以牢牢掌控欧亚大陆上这一交通要冲。
公元前327年初夏,亚历山大率军调头南下,穿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北部(即今巴基斯坦)。一路之上他攻占多座城镇,皆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次年5月,在印度河支流杰卢姆河上游,他遇到当地人的顽强抵抗,身受重伤,心爱的坐骑战死。在此,他下令在河流两岸各修建一座城市。东边的命名为尼卡亚的亚历山大里亚,意即“亚历山大胜利之城”。西边命名为布希法拉的亚历山大里亚,以纪念跟随他转战十多年的心爱战马布希法卢斯。此后他继续南下,在印度河与阿塞西尼斯河交汇处以及印度河注入印度洋的河口处各修建一城,也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除屯驻步兵外,他在两地均修建港口和船坞,控制水道和海路。至此,他的部队几乎占领了现今巴基斯坦的全境。

亚历山大本想继续南进征服整个印度。但是,气候炎热,供应短缺,将士累年征战,感到十分疲惫。鉴于波斯帝国已彻底灭亡,东征的主要目的已达到,他于公元前325年10月决定兵分两路西还。他率领主力走陆路,经现今的伊朗南部回巴比伦。一路之上,他又修建几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镇,并留下一些军队驻守。在现今伊朗东南部修建的卡尔曼尼亚的亚历山大里亚,他竖起一根石柱,象征其帝国的南部边界。另一路由部将尼阿卡斯率领从海上回返。尼阿卡斯仿效主帅的做法,将途经的一个天然良港和波斯湾西北尽头登陆的地点皆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公元前324年,这陆海两支部队在苏萨汇合,亚历山大及其帐下近百名将领招纳波斯妇女为妻,并举行盛大的“集体婚礼”,欢庆胜利。岂料,几个月后的翌年6月10日,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溘然病逝,终年32岁。
事情来得突然,亚历山大大帝又无子嗣,王位一时虚悬。部将之间随即爆发争夺权位和地盘的斗争。他用近12年时间辛苦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很快分崩离析。在帝国广大的地盘上最后形成三个希腊化国家: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朝以及东南欧的安提柯王朝。这些王朝的统治者在各自统辖的土地上开始以各自的名字建立城镇。城镇“亚历山大化”的现象戛然而止。
亚历山大大帝边征战边建城的做法,在世界征战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古代各国的征战者大多是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遑论建造新的城镇。亚历山大不同,早在其称王之前代父出征马其顿东边的色雷斯时,就以他的名义修建新城亚历山德鲁波利斯。走出欧洲出征亚洲,他的口号是降服波斯帝国,心怀的梦想实际上是“建立世界帝国”。他的战略不是打了就走的“权宜之策”,而是要把所征服之地永远占领下去。因此,他一面进行武力征伐,夺取战略要地,一面在战略通道和交通要道上兴建城镇,作为长久统治的支撑点。根据希腊长期以来建立城邦国家的经验,城镇是行政管理、交通运输、商贸往来和文化传播的“多功能中心”。亚历山大既热衷征战,也热衷城建,这是实现其“建立世界帝国”的一种方略。有的西方历史学家说他“心存建城之癖”,显然是一种皮相之议。但他每建一城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期冀以此传诸万世,倒确实是其追逐功名的一种“癖好”。

征战中的城镇建设,亚历山大起初主要依靠其部将。但随着征战的扩展,部将不够用,他就起用一些波斯帝国的降将归臣和地方头领。每置一新城,就交由他们组织管理,同时留驻一些马其顿希腊兵马,安置一些希腊移民。他起初认为,只有希腊人属“开化之民”,其他皆为蛮族,而蛮族只能由开化民族来统治。长期征战改变了他这一观念。因此,他逐渐将当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仇视政策转化为民族融合与亲和政策。他先后招收5万多名波斯青年加入自己的远征军,带头与波斯人和其他当地人通婚,试图将希腊人和包括波斯人在内的一切臣民都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城镇的巩固和发展。大批新建的城镇不但是军事要塞,还逐渐发展成为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交融的中心。英国历史学家A•R•布恩认为,亚历山大大帝的最大业绩,也许不是他的武功,而是“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而“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这就开启了世界古代史上延绵300多年的“希腊化文明”的新时期。这一切恐怕是亚历山大大帝本人也未曾预想得到的。

历史评价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亚历山大征服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希腊和中东开化民族开始相互密切往来,因此极大地丰富了这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亚历山大在世期间及其死后不久,希腊文化迅速传入伊朗、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以色列和埃及;而亚历山大以前的希腊文化仅以缓慢的速度传入这些地区。亚历山大还把希腊的影响波及以前从未到达的印度和中亚地区。但是文化影响决不是单向传播的事。在希腊文化时代(亚历山大征服后的几百年间),东方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就传入了希腊世界。
亚历山大是天生的征服者,每当波斯使臣出使马其顿时,他都会询问波斯的地理情况,这些为其后来征服波斯打下了坚实的地理基础。波斯使者称亚历山大才是真正的王者。事实也证明了使者们的观点,亚历山大大帝在32岁时就完成了征服世界的梦想,至今无人超越。作为一个受人尊崇的伟大英雄,亚历山大不仅创造了丰功伟绩,还曾以他尊重女性的品德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因此尊重女性,礼遇女性的传统流传了下来。

名人评价
阿里安:“因此,即使是我,也不能设想,像他这样超乎一切人之上的人,在出生时没有一点神力的影响。”
托勒密一世:“他非常聪明,非常勇敢,对于荣誉和危险非常热心,对于宗教非常谨慎。..他最善于选择正确的行动路线,不管情况是如何的模糊,他的猜想总常常是正确的。他对于如何集中一只军队和如何装备它,都十分在行。而尤其善于提高部队的精神,使他们产生新希望。凭着他自己的大无畏精神,铲除了他们脑海中一切害怕危险的观念——在所有的特性中,这一点最难能可贵。对于一切在不确定环境中所应做的事情,他都是以最大的果敢精神行之,他是最善于作迅速的预测和把握敌情,不让任何人有时间患得患失。
拿破仑:“我对于亚历山大最羡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战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识,他具有一种能赢得人民好感的能力”
《西方战争艺术》:“没有亚历山大的天才,希腊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对突击骑兵的出色运用,对征服行动所依靠的战术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贡献。”
《大战略》:“他(亚历山大)所指挥的战役充分体现了每一条作战原则,他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是运用作战原则的大师。 ”
《西方战略思想史》:“亚历山大的伟大几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相比言之,项羽是长于战斗,韩信是长于战术,刘邦是长于大战略,但亚历山大则似乎是三者兼而有之。”

最后时光
亚历山大大帝死时还不满33岁,他的死留下的最大谜团是死因。他死前最后的日子:“5月29日他因发烧睡在浴室中。翌日沐浴后进入寝宫,与米迪厄斯整日玩骰子。晚间沐浴,献祭神明,进餐,整夜烧未退。5月31日依例再沐浴、献祭,躺于浴室中之际,听尼尔朱斯讲述航行大海探险经历取乐。6月1日烧得益发厉害:他整夜难安,次日整日高烧。他命人将床移至大浴池旁,躺在床上与诸将领讨论军中空缺及如何挑选补足。6月4日病况更为恶化,须由人抬至户外进行献祭。之后他命高级将领在宫廷院内待命,命亲兵指挥官夜宿寝宫外。6月5日他被移至幼发拉底河对岸的王宫中,略睡一下,但高烧不退。当将领们进到宫中,他已不能言语,直到6月6日均是如此。马其顿军此刻相信他已离开人世,齐涌向各宫门,他们开始鼓噪并威胁禁卫军,禁卫军无奈,放他们进来。门扉推开处,他们列队鱼贯缓缓走过他床边,未着披风,亦未穿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