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世界名人传奇
2018-8-22 青野龙吟

中华民族很伟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和灿烂文化,涌现了无数伟大人物,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世界很大,外面还有很多伟大民族,跟我们一样,也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出现过很多伟大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海纳百川,文明互鉴,增强世界意识,开拓全球视野,弘扬中华文化,是21世纪我们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旅程,你会发现大千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了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断。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娓娓道来的传奇故事,惊天地,泣鬼神,打造出一席席华美的文化盛宴。
每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看着那么多闪烁的星光,总感觉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星辰,一位过客,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只是一瞬之间,而人类却是往事越千年了。假如只有我们这个蓝色星球有生命的存在,那真是我们的幸运,可是我们的脚步无法停止,让我们跟着时间去探索未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路易十四的世界。

路易十四(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自号太阳王,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在位长达72年3月18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欧洲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直到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扎然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在他执政期间(1661年-1715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遗产战争、法荷战争和大同盟战争,和两次小规模的冲突,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西欧霸主;后两场大战对上荷-英-奥的三强联盟,大同盟战争因双方厌战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由法国王孙继承王位,但战争负担使他亲手缔造的伟大形象的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殆尽。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则于1640年出生。母亲是奥地利的安娜。1615年,在玛丽·德·美第奇王太后的主导下,其父路易十三与西班牙公主安娜结婚(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出身于奥地利,所以习惯上称安娜王后为奥地利的安娜)。1617年黎塞留崭露头角,得到路易十三的赏识,后来被任命为枢机主教,黎塞留在内政方面推行君主专制。1642年,黎塞留去世。1643年,路易十三去世,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四即位。就在路易十四即位之初,法国贵族重新活跃起来,形成了以孔代亲王、谢弗勒斯夫人、隆格威尔夫人为核心的投石党人,这是路易十四即位时的严峻形势。
由于路易十四即位时尚不满五岁,故由太后奥地利的安娜摄政,但是掌握实权的是黎塞留的忠实接班人马扎然。此时马扎然不仅是幼王路易十四的宰相、教父,同时也是摄政太后的情人。其位尊权重,可想而知。马扎然接受朝政之时,恰恰是法军在三十年战争中决胜关头。 马扎然为了应付战争的需要,而向金融家预支款项,并以允许他们征收捐税和收取国家的收入作为交换条件。这些包税商从中获得巨利,引起了贵族的嫉妒和人民的愤怒。
1648年8月26日,巴黎爆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者一夜之间就筑起了1200个街垒,他们用"福隆德"射击马扎然拥护者的住宅。在外省也爆发了反政府的起义。1648年10月,国王路易十四从京城出走,马扎然被第一次流放。 此次暴乱一直到1652年10月21日,路易十四才得以返回巴黎。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投石党运动"。

年幼的路易十四在逆境中被抚育成人,他和母后、兄弟以及马扎然一省一省的转移, 为年幼的路易在暴乱中两次逃出巴黎,很可能对小路易造成深远的影响。路易十四在投石党运动中见识了巴黎人民的疯狂暴动,被巴黎人民抛弃而被迫逃亡的惨痛遭遇给国王留下了阴影,国王始终认为"巴黎不安全,人们不爱戴他"。 他决定永不允许这样的暴乱重现,开始计划在未来定居凡尔赛宫。
1661年3月,马扎然病逝,死前密瞩路易十四要亲自掌权、不再任命宰相;于是24岁的青年国王,宣布亲政,并把自认为是马扎然继承人的重臣尼古拉斯·富凯给解职(理由是贪赃收贿)。
亲政后的路易十四是一个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的国王。他一天工作八小时以上,以无比的热诚与精神治理国家,创立有史以来无与伦比的绝对君主制。借由天才宣教士博旭哀主教积极宣传君权神授与绝对君主制,以及路易自身的努力,他彻底驯服法国贵族与教会主教,并重用有非凡才干的中产阶级(布尔乔亚),为他打理分工越趋精细的国家事务,当中最优秀的就是柯尔贝尔;而能干的皮埃尔·塞吉埃(1588年-1672年)则是负责外交与法院事务,对法国早期的外交成就贡献卓著。正是路易十四的亲力亲为、勤于执政,国家才能够有条不素的运转,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良好的内部环境。

凡尔赛宫的建造是路易十四集中政治权力的策略之一。路易十四完成了李希留和马扎然为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民族国家的努力。他将贵族们变成了他宫廷的成员,解除了他们作为地方长官的权利,借此削弱了贵族的力量,为此他建造了凡尔赛宫。 1682年5月6日他搬进这座位于巴黎城郊的巨大的宫殿。宫廷的规矩迫使贵族们为了衣装费用而付出巨款,他们从早到晚都得待在宫殿里参加舞会、宴席和其他庆祝活动。 据说路易十四记忆惊人,当他进入大厅后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在场,谁缺席,因此每个希望得宠于国王的贵族都必须每天在场。路易十四让这些贵族们沉溺于博取国王的宠幸,没有时间去管理地方的问题,渐渐地他们就丧失统治地方的权力了。
路易十四认为,要获得无上的权力,就必须统一法国的宗教信仰,即禁止宗教自由。所以他对新教徒施加压力。尤其以1685年的枫丹白露敕令为甚。在热诚的天主教徒-战争部长卢福瓦侯爵与大主教博旭哀等人的鼓动下,他因此推翻了先王亨利四世于1598年对新教宽容的南特敕令。 敕令下达后胡格诺派的教堂被摧毁,新教的学校被关闭,多数胡格诺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 路易的这个命令,迫使不愿改宗的二十多万胡格诺教徒移居国外,他们各自移居荷兰、普鲁士、英国、北欧和北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因为许多这些逃亡者是技巧优秀的手工业者,他们的技巧跟他们一起流亡国外。这些流亡者为他们到达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对路易和他虔诚的大主教们来说,一个统一的法国就应该是一个天主教的法国;而且事实上,强迫胡格诺教徒改宗的政策,获得法国多数天主教徒的狂热支持(天主教徒占人口的九成多),大多数法国人认为,打击"异端"的胡格诺派,是上帝给予他们的重要任务。
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对敢于反叛的外省贵族无情镇压;同时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路易十四还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整顿军备扩充兵源,引进新式武器和先进技术,并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在思想上, 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经济上,路易十四将经济问题交给了柯尔伯,推行重商主义。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和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专制王国。他发动战争、在凡尔赛宫举行豪华的庆祝、资助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来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的帮助下他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增强了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力量。对他执政不利的事件有他与教皇之间的不和,他对胡格诺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他执政期的后期法国国库空虚濒临破产"。

曾经在16世纪时称霸欧洲的西班牙王国在三十年战争后渐渐衰落,而欧洲新兴的君主制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等均对西班牙的领土虎视眈眈。而战争的起端就在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查理二世死后绝嗣,而查理二世死前,在群臣力荐和罗马教宗的诱导之下,于遗嘱宣明传位外甥安茹公爵腓力,腓力同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次孙,等于是法国外交的胜利,波旁王朝获得西班牙王位。这引起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满,他们认为西班牙的王位应该由同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奥地利大公查理(即后来的皇帝查理六世)继承,因此他们积极寻找同盟,以期对法宣战,并夺回西班牙的王位。
而英、荷等海上强权于势力均衡被法国破坏,很快在1701年与奥地利签订反法盟约。这场战争敌对双方各自与友好国家结成同盟,形成了两派阵营。法国与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及数个德意志邦国、萨伏依、葡萄牙组成同盟;而神圣罗马帝国(当时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所控制)则与英国、荷兰、勃兰登堡、汉诺威以及多数德意志小邦国及大部分意大利城邦组成新的反法"大同盟"(1703年萨伏依、葡萄牙倒戈加入反法同盟)。1702年5月大同盟正式对法国宣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正式开打。
法国最终成了西班牙王位继承的赢家,因为西班牙王位最后被波旁王朝的腓力五世继承,法国从此消除被哈布斯堡王朝两面夹攻的忧虑,并且得到未来有力的西班牙作盟友,扩展了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乌得勒支和约》规定奥、萨瓜分西班牙帝国的欧陆飞地,同时法国与西班牙名义上不可合并。法军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海军几乎全灭,陆军同样残破,只剩全盛时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寒冷的天灾(1709年的大寒害)与飙升的战费拖垮了法国的经济,饥民大量死亡更造成社会濒临崩溃,法国人口可能从1670年代的2100万左右,下降到1712年的不足1900万。当苛刻的《乌得勒支和约》公布后,法国人对结果严重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形象与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人民不再把国王比作太阳的称号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但在路易十四的前中期,法国的军力始终维持在西欧第一,这是一直保持住的民气的拿破仑也不能做到的。

在法国,路易十四因为他使法国强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无计量的战争使法国的国家经济破产,他不得不逐渐加强对农民的税收要求。法国历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以及他对贵族的削权和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1660年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年―泰蕾兹结婚,1683年玛丽年―泰蕾兹死后他又与地位比他低的曼特农女侯爵弗朗索瓦丝·德·奥比尼结婚。路易比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活的都长,他的曾孙路易十五才继了他的位。

人物评价:
奥尔良公爵夫人在回忆录中对路易十四的言谈举止大加称赞:"他的讲话受到极大的欢迎,似乎有一种使人愉快的技能,举止自然得体,没有任何做作。"
国王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坦诚:即使是在危险的场合下,路易十四常常也表现的很淡然,"在死亡的最后时刻,国王仍可很从容地安排一切事物,似乎死亡仅是另一场旅行"。
宫廷女官莫特维尔夫人评价说,在公正、仁厚、宽大、自制、严明方面,当代与历代所有的君王都赶不上路易十四;法国贵族学者圣西门伯爵则认为,路易的性情是温和谨慎的,行动与言语都极有节制;包含伏尔泰在内的批评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错误归咎于骄傲自大,认为他对权势与荣耀的喜好,导致法国社会的贫困与灾难;杜克洛说:"许多市民在他的灵柩经过时,甚至认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
圣西蒙在回忆录中指出:给我一只手表和一本年鉴,即使远隔千里我也能掌握路易十四的情况,足以表明路易十四对于工作的认真和条理性。柯尔伯提到路易十四每天工作6―8小时,政务繁忙时甚至翻倍,对于正常人来说8小时已经接近极限,何况国王。当时的外交文件多用用拉丁文,为了更准确的掌握外交信息,读懂外交文件,路易十四甚至苦学拉丁文。当一个人有了权势和地位,仍在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很多事就会变得很简单,路易十四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法国带到欧洲的鼎峰也就顺理成章了。

拓疆称霸,力挽狂澜,剑指处大国堀起,兄弟相阋,夫妻反目,萧墙内,宫闱间,爱恨纠结;是明主,是暴君,悠悠岁月亦抹不掉千古帝王名。
在无边的黑暗里,众多的未解和神秘静静地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火炬的亮起。幽暗的地宫、离奇的谜案、远去的传奇、隐藏的真相……那些沉睡在未知世界里的人和事在渐行渐近的好奇下,缓慢开启岁月的封印,褪去寂寞的外衣,展示出一幕幕尘封已久的画面……
世界名人传奇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了大千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了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断。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娓娓道来的传奇故事,弥足珍贵的彩色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