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日期: 2018-08-13
浏览次数: 11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2018-8-13 青野龙吟

 

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大海战。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两国海军舰队主力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的北海海域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这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唯一一次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的海战。此役,德国舰队以初生牛犊之勇,凭借良好的战术素养和精良的装备,痛击英国皇家海军。但在实力雄厚的老牌海上霸主面前,这支"存在舰队"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灰溜溜地被赶回了自家港口 。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从而结束了以战列舰为主力舰的海战史。


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战端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把赢得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具有传统军事实力的陆军身上,海军则仅以小兵力开展海上游击战,袭击协约国海上交通运输船。


但是,通过一年的作战,形势并未好转,凡尔登战役后,德国陆军陷入持久作战的困境,企图在陆上结束战争的梦想破灭了。德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改变初衷,把战略重心转到海上。为了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保证德国在海上的行动自由,扭转被动局面,德国统治当局准备在海上寻找机会与英国进行决战。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海战战术


此时的舰队通常是排成若干平行纵队前进的,相对而言,这种队形机动性更高。若干较短的纵队能比一字长蛇阵更快地转向,同时也能更快的将旗舰(通常位于中心纵队之首)的信号通过探照灯或旗语传递给整个舰队。而在一字长蛇阵中,位于纵队之首的旗舰上发出的信号往往需要花10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被传递到纵队最后的舰船,这是因为战舰烟囱中的冒出的黑烟使人们很难辨认前后发来的信号,每艘船都不得不重复向它后面的(或前面的)船自己所接收的消息。而由于很多消息必须被每艘船确认收到才能付诸实施,因此这样浪费的时间可能会翻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排成平行纵队前进实战中,舰队往往会在交火之前排成一路纵队来迎战敌舰。这就需要每个纵队领航的舰只引领其率领的舰艇左转或右转来排成合适的队形。由于交战双方的舰队都是以高速行进的,因此舰队指挥官们就需要派出侦察舰队(通常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组成)来报告敌方的位置,速度,航向等信息,使得舰队能够尽早地排成最有利的队形来迎战敌舰。侦察舰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对方的侦察舰队获得类似的信息。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己方排成的纵队正好横在对方舰队的前进路线上,构成一个T字或丁字形(己方舰队位于丁字一横的位置),使得己方所有前后主炮和一侧的所有舷炮都能瞄准对方,而对方只有纵队最前方的舰艇的前方主炮能够予以还击。但构成一个T字形队形的计划有很大一部分要取决运气:由于双方都已高速前进,很有可能因为时机没有掌握好,导致自己从丁字的一横变成了一竖,从而被动挨打。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战前计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尽管德国加强了海军力量,但是在舰只数量和排水吨位上仍然落后于英国,火炮口径和数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战争开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英国的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国的公海舰队,使其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在1916年德国公海舰队只有18艘战列舰,而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有33艘,加上在战争行进之下,德国不能增加更多战列舰,所以德国公海舰队难以与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进行大规模舰队决战。


1916年1月,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他沮丧的发现。面对实力强大的英主力舰队,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选择只有一个,要么困在港内无所作为,要么拼掉英主力舰队。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德军指挥官)


尽管舍尔好斗,他却避免同较强的英国海军进行全面战斗。他制定了一个富有进攻性的大胆计划:首先以少数战列舰和巡洋舰沿着英国沿海地区开始了一系列打了就跑的袭击,诱使部分英国舰队前出,然后如果形势对他有利的话,就集中大洋舰队主力聚歼,继而在决战中击败英国主力舰队。为实现这一计划,舍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派出战列巡洋舰、潜艇和"齐柏林"飞艇,多次袭击英国东海岸。并实施布雷和侦察行动。


1916年5月30日,他订出一个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他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他推论,英国人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一次有限的侵袭的。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在五十英里之后跟踪着。如果英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的射程内。


日德兰海战中德国的海军战略, 按照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是:"通过在任何可能的时机,对担负监视和封锁德国海岸的英国海军力量的进攻性奇袭,同时对不列颠海岸的布雷和潜艇攻击,达到杀伤英国舰队的目的。当这类行动的成果累积到使双方海军实力相当的时刻,我方所有的力量要准备就绪并且集结,尝试寻找对敌不利的战机实施舰队决战。"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英军指挥官)


舍尔的计划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然而,此次行动的天机已经泄露。因为1914年8月25日,德国海军"马格德堡"轻巡洋舰在芬兰湾触雷(一说为触礁)搁浅,正当德国海军驱逐舰救援弃舰官兵的时候,俄国海军舰艇突然出现并打跑了德军驱逐舰,致使德军未能彻底炸毁"马格德堡"号的残骸。事后,俄国潜水员在德国军舰残骸里,意外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的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并将其提供给英国,使英国海军部轻而易举地破译了德国海军的无线电密码。


英国海军知道德国的计划。5月30日下午,英国海军主力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接到一份来自伦敦的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次日出航。"获悉情报后,海军上将约翰·杰利科和海军中将戴维·贝蒂都感觉到有意外的行动,杰利科连夜制定出一个与舍尔如出一辙的作战计划:戴维·贝蒂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从苏格兰的罗赛思港出发,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从斯卡帕弗洛港出发,也于31日下午到达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如果此刻贝蒂与德舰队交上火,在主动示弱后,他应将对方引向舰队主力的方向,这样杰利科庞大的舰群就会出现于德舰的侧后。凭借英舰队庞大的火力和速度,杰利科认为完全有把握歼灭出现于预想海域上的德国舰队。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1916.5.31(上午)


02:00希佩尔率领分别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组成第一侦查分队(希佩尔中将亲自指挥的战列巡洋舰分队,包括旗舰"吕佐夫"号、"德弗林格尔"号、"塞德利茨"号、"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第二侦察分舰队(伯迪克少将指挥,包括旗舰"法兰克福"号、"威斯巴登"号、"雷根斯堡"号、"格劳登茨"号、"斯特拉尔松德"号、"斯特拉斯堡"号轻型巡洋舰)与第二、第六、第九驱逐舰(鱼雷艇)分舰队出港。


08:00 杰里科和贝蒂收到海军部通告,通告称舍尔舰队主力并未出港,而"第四十室"却指出舍尔舰队已经出发,这使英军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出现混乱。


1916.5.31(下午)


14:00 贝蒂舰队和希佩尔舰队相距50海里,两舰队处于并行态势,但由于双方对预定位置的测算均出现误差,并未发现对方。就在一场大战即将擦肩而过的时候,恰巧有一艘不定期(注意,是不定期啊,两国海军真是命中注定必有一战!~)丹麦蒸汽轮"海峡"号从两支舰队前锋之间的海域穿过,该船冒出异常多的蒸汽,引起了双方的警觉。希佩尔命令"埃尔平"号轻巡洋舰(原为俄国海军建造,开战后被德国海军接收)与两艘鱼雷艇前往侦察,同样贝蒂也派出轻巡洋舰"加拉蒂亚"号前去查看。


14:20 "加拉蒂亚"号报告:"有两舰正向东南偏东方向行驶,似为敌舰。"贝蒂命令舰队向南偏东南方向转舵。然而由于信号错误第五战列舰分舰队转向较迟。第一轻巡洋舰分舰队被派出支持"加拉蒂亚"号。


14:28 "加拉蒂亚"号被"埃尔平"号的150毫米炮弹击中舰桥,但幸运的是该弹未爆炸--日德兰海战正式展开。由于通讯故障,最初来自于"埃尔平"号的报告无法阅读。希佩尔未改变舰队航向。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15:32 贝蒂和希佩尔同时发现对方。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由"狮"号带领,"皇家公主"号,"玛丽女王"号,"虎"号,"新西兰"号"不倦"号随后跟进。希佩尔舰队由战列巡洋舰"吕佐夫"号带领,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塞德里茨"号、"毛奇"号、"冯.德.坦恩"号依次跟进。


15:49 贝蒂和希佩尔舰队间的海上决斗开始。初期战场态势对希佩尔十分有利,他的舰队不仅背对太阳而且被一层薄雾笼罩,而随风飘动的煤烟和炮口硝烟的混合物更降低了英国方面的能见度。英国方面还出现了火力分配失误,结果造成"狮"号和"皇家公主"号向同一目标开炮,而实力最弱的"不倦"号却被派出与"冯.德.坦恩"号对决。最要命的是,英国舰队尽管拥有6:5的数量优势,却对德军中实力强劲的"德弗林格尔"号视而不见,于是该舰得以从容调动12英寸重炮射击英军。


15:51 "吕佐夫"号开炮命中"狮"号,"毛奇"号击中"虎"号两次,"皇家公主"号命中"吕佐夫"号。而"虎"号的反击全部偏出2000米开外,落在侧翼担任警戒的"雷根斯堡"号轻型巡洋舰附近,令该舰十分疑惑--区区一艘轻巡洋舰为何招致如此厚待。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希佩尔仅用二十分钟就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此时的贝蒂不得不用四艘伤痕累累的战列巡洋舰迎战希佩尔的五艘尚未严重受创同类舰只。但贝蒂坚信,第五战列舰队即将赶来,下令向左转过两个罗经点(约22.5度),拼命截住希佩尔的前进路线,试图等与战列舰队合围希佩尔。果然,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巴勒姆号、马来亚号、勇士号、厌战号)及时赶到,在19000码外使用其15英寸火炮迅猛开火。


贝蒂不顾己方舰只处于劣势,下令继续靠近德舰射击。此时皇家海军官兵士气依旧高涨,他们仍然试图摧毁希佩尔舰队。


16:28 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极大的改变了战场局势,此前德军平均命中皇家海军舰只四弹己方才被击中一弹,皇家海军新锐战列舰赶到后,15英寸巨炮显示了巨大威力,打得又狠又准--"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连连中弹,后者两座主炮塔先后报废,但是他们的还击只击中巴勒姆号一次。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18:15 杰里科舰队发现德军舍尔舰队,并命令舰队转向东北方向。而贝蒂之前的反击打乱了希佩尔的侦查行动,后者未能及时侦知杰里科的位置,因此舍尔对杰里科的位置始终没有明确的判断。不久之后,舍尔发现他必须面对杰里科的T字横头,于是下令原地转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体向后180度转向"令人惊叹地完成了,舍尔的舰队后队变前队,拼命脱离了杰里科的火力网。


23:30 德国公海舰队后卫与英国第四驱逐舰队第12分队发生遭遇战,4艘皇家海军驱逐舰沉没,德国老式铁甲舰"波美拉尼亚"号被击沉。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1916.6.1


03:30 舍尔到达合恩礁。

04:20 海军部通告杰里科舍尔已经到达合恩礁。

05:30 杰里科率舰队转向前往斯卡帕湾。


随着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返回基地,日德兰海战正式结束。在这场海战中勇敢的德国人实现了他们的目的--相对小的代价给对方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杰里科聪明地意识到了对手的凶悍,他的战略是封锁对手而非击沉它们,因为这样付出的代价较小,不至于损伤皇家海军的元气。此役,杰里科成功地逐回了舍尔的舰队,并令艰难突围的德国人意识到:突破英吉利已无可能。此后公海舰队再也没有胆量进行下一次类似行动,一直被皇家海军封锁在本土,空耗资源,直至战争结束。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德国公海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45000名左右,伤亡比例6.79%,其中军官89名,候补军官25名,工程师14名,厨师等非战斗人员5名,医疗官11名,准尉89名,士官572名,普通水兵2253名。沉没:1艘战列巡洋舰,1艘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5艘鱼雷艇(62,300吨沉没)。


英国大洋舰队参战官兵总人数在60000名左右,伤亡比例11.59%。(英国官方公布数字是6097人战死,510人受伤,177人被俘,总共6784人,占总参战人数的8.84%)。沉没: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约113,300吨沉没)。


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就战术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攻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战争历史影响


此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海战,令德国最后一次主动突破协约国在北海对德国封锁的努力失败。自此,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再以海军与协约国正面交锋,只能以潜水艇击沉舰艇,其后发展至无限制潜艇战。


海战后,舍尔在他给德皇的报告中说,德意志帝国海军能"予敌以巨创,但……即使在公海上取得最有利的战果,也不能迫使英国和解……我们的地理位置与岛国相比的不利之处……不能靠我们舰队来补偿……"。他最后说。无限制潜艇战是必不可少的,"那怕冒同美国作战的风险也罢"。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英国海军无力摧毁德国海军,从而粉碎了把波罗的海向俄国开放的一切希望,这也许加速了沙皇政府的垮台。在于1916年11月接替杰利科的一个月前,贝蒂就忧郁地承认,如果德国进攻丹麦,英国主力舰队不能提供什么援助。谈到海军力量的有效使用时,这位海军上将断言,"英国主力舰队的正确战略,不再是不惜任何代价力求使敌舰出战,而是使它留在基地,直到……形势变得对我们更为有利。"


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大洋舰队困在港内毫无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舰队"。英国损失的舰只,凭着强大工业经济力,很快得到补充,正如美国《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斯卡格拉克海峡简介:


位于日德兰半岛和挪威南端、瑞典西南端之间(东经9度零分,北纬57度45分),是北海的一部分。海峡西通北海,东经卡特加特海峡和厄勒海峡连接波罗的海,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通往北海以及大西洋、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东西长约300千米,宽度110千米―130千米,最窄处在日德兰半岛北端格雷嫩角和瑞典马斯特兰德岛之间,宽仅65千米,是本海峡的东端,也是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分界线。海峡南浅北深,南部水深约100米,北部最深处809米,平均水深200米,斯卡格拉克海峡在地质构造上处在断裂带上,北岸至今仍在继续下沉,并形成一系列深凹的峡湾和海底溺谷。南岸则是宽阔的沙滩、潟湖、沼泽地,海岸平缓。海峡西口的方向与本区的盛行西风基本一致,使大西洋暖流的一股得以进入海峡,调节了海峡气候,冬季温暖湿润、不封冻。海峡中还有来自波罗的海的盐度较小的海流从海峡表层流向北海。在秋末冬初时节海峡出现大量夜光虫,夜光虫体内有一种能发光的拟脂物质,多呈粉红和淡红色,每逢在夜间夜光虫大量出现时,可把海水染成粉红色或砖红色。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战后世界格局:欧洲列强实力下降、美日兴起,影响:影响着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日德兰海战•百战经典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