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教师寒暑假?教育部回应了!
2021-07-14 青野龙吟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近日,全国各地各出实招,为暑期托管班探路。针对媒体有关“要取消教师寒暑假” “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等说法,在今天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正式辟谣。
教育部辟谣取消教师寒暑假
教育部1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暑期托管服务应遵循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等基本要求。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要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没有依据。
课后服务将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教育部1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课后服务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教育部1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并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托管服务应以看护为主,合理组织提供一些集体游戏活动、文体活动、阅读指导、综合实践、兴趣拓展、作业辅导等服务,但不得组织集体补课、讲授新课。关于“暑期托管变成第三学期”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为什么要放寒暑假?国外有无寒暑假?
寒暑假:老师和学生专属的节日
寒暑假来临,最高兴的莫过于老师,老师可以不用干活就拿工资,这是多少人工作后向往的事啊,近期官方辟谣说,“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深得教师们的支持。
几家欢喜几家愁,老师虽然高兴,但学生的家长却很犯愁,学校放假,自己上班,谁来照顾无处看管的孩子们呢,在此背景下各大培训机构纷纷推出各种托管班,弥补这段无人看管的时间,但各种班价格水涨船高,家长们也怨声载道。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称“暑假临近,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近期一些地方推出了暑期托管服务,这是减轻家长负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创新举措,是加强教育关爱、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有益探索”,很多家长仍质疑,为何不直接取消寒暑假呢?寒暑假到底是老师的节日还是学生的节日?“老师寒暑假”不能取消,“学生寒暑假”可以取消吗?

为什么会有寒暑假?寒暑假由来?
有些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其实未必就那么简单,2011年8月,有一位记者困惑于各地学校放假时间的长短不一,进而对寒暑假的合规性产生了强烈好奇。他遍查了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及纲要性文件,均未发现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寒暑假进行明确定义以及对放假时间进行标准设定。最后,他遗憾地得出结论:寒暑假制度纯属约定俗成,并无硬性规定或标准。一项几乎可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制度,在国家法律法规中竟然语焉不详,这多少让人感到意外。
仔细一想,是不是非常奇怪?为何上学时有寒暑假?但上班后却再没有这么长的假期呢?
其实,学生时代的寒暑假并非一直就有的,中国的寒暑假是伴随着晚清学制改革一起出现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仿西建立新式学堂,连同西方的星期和寒暑假也带来了,西方人因为大多信教,周末要做礼拜,所以照例是要休息的。因此中国办学校以后,星期放假也成了定例。
最早对寒暑假进行明文规定的是1901年袁世凯组织制定的《山东大学堂章程》。它规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开学,小暑节放学,给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开学,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学,给年假。”这种学期和放假制度被此后清政府各类学堂章程袭用。
晚清的暑假以小暑和立秋为时间节点,寒假(年假)则保留了中国传统过年封印的习惯,这一点非常值得玩味。
民国成立以后,改用公历纪元。1912年9月13日,民国教育部颁布《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国政府《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日期规程》。对于各类的学校学期与寒暑假制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以至逐渐形成了现在这种“约定俗成”的放假制度。

国外也有寒暑假吗?
美国的中小学生一年有三个假期的,第一个假期大约是在三四月份的春假,一般比较短暂,也就是十几二十几天的时间,这因为欧美人都信仰的是基督教,他们要过复活节;第二个假期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个假期,也叫暑假。他们的暑假一般是从六月份到九月份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个假期里吗,许多孩子都是出去游玩旅游。第三个假期一般在圣诞节前后,大约从12月中旬到一月,假期大约也是两周左右。在美国圣诞节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所以放假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英国、澳大利亚其他发达国家也和美国类似。
美国大学一般都是春秋两个学期,春季学期一般1月17日前后开学,5月初期末考试,到5月中旬基本都结束了。秋季学期8月底开学,12月初考试,到12月中旬结束。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有夏季学期和冬季学期,但是时间短,特别是冬季学期,一般也就2周左右。夏季学期相对长一些,从5月下旬到8月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课,并不需要整个暑假都在学校学习。从时间上可以看出,美国大学很重视暑假,时间长达3个月之多,而寒假基本没有。除了正常的寒暑假之外,美国大学每年都在春季学期中间安排春假(Spring Beak),时间一般是一周,也有个别学校安排两周的假期,基本是在三月份。
在德国,每个学年一般分为两个半年,即所谓的学期(Semester)。冬季学期(Wintersemester)报名截止时间7月15日,一般在十月份开学,夏季学期(Summersemester)报名截止时间1月15日,一般在四月份开学。通常教学活动在夏季学期大约持续三个月,在冬季学期四个月。停课阶段(vorlesungsfreie Zeit),也被称为学期假期(Semesterferien),是用来为学期做准备和做总结或者为参加实习而设置的。一般暑假为7月到10月,寒假为2月到4月。德国学生每年享受的各类假日加起来约有150天。
法国的学生假期包括:(1)万圣节假期:时间为一周半,所有区域时间均相同,假期从十月底到十一月初。(2)圣诞节假期:时间为两周,所有区域时间均相同,这是无论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非常期待的一个假期。假期内包括圣诞节和元旦,并且一月初还有几天可以让大家来调整。(3)寒假:二月份到三月份,传统意义上的滑雪假期,三个区域假期时间不同,长为两周。(4)春假:一个学年内的最后一个假期,三个区域时间不同,长为两周。(5)暑假:时间最长的假期,约为两个月。
而非洲大陆情况又不一样,在非洲南非国家相比北非国家富裕稳定,所以一年里也有三四个假期,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假期又有不同,公立学校每年会有4个假期,私立学校每年只有3个假期。二者放假的天数没有区别,都是在90天左右。而北非国家由于战乱贫穷落后,所以好多孩子上不了学,他们更关心的是能正常上课。
新加坡中小学假期则有些不一样的,它在每年的3月、5月、6月、9月以及11月和12月都是有假期的。而且都是放假十天左右,暑假和寒假略长一些。
我们的邻居印度学校只有暑假,4月最后一个星期开始到6月第一个星期结束。他们没有寒假,不过10月左右的时候会有屠妖节,2周假期左右,其他假期就是考试前后1星期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印度三至五月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干旱的时候。
日本的学年年度大部分是从每年的4月开始到隔年的3月结束,不过有少数的大学是在10月开始新学年。课程采用前期(4~9月),后期(10~3月)的两学期制。假期因学校而异,一般一年里有暑假(7月中旬~8月下旬),寒假(12月下旬~1月上旬),春假(2月下旬~4月上旬)三次。

学校为什么要放假?
潘光旦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泰斗,对现代教育颇有研究。在《潘光旦与自由主义教育》一文中,潘先生谈到了学校为什么要放假这个话题。
文章说,世界“近代教育制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所以有人把学校比作工厂,把课堂比作车间,把教师比作工人,把学生比作原料。这种‘规模化生产’虽然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些问题,主要是:现代学校教育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不仅不能照顾到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和特殊爱好,反倒可能把他们变成千人一面的‘产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创立现代教育制度的人们才在两个学期之间安排了一个较长的假期,目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有一个成长发育的时间和天地”。
潘光旦认为,教育应倡导学习自由,发展学生个性才华。而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自由学习,个性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放假了,没有了“统一”的束缚,学生就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学习和发展,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所以,放假的目的仍是学习,但这个学习,不是为了让孩子继续学校的学习,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发展自己。孩子如果孩子对音乐、书法、绘画、武术等感兴趣,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送他们去兴趣班、特长班,让孩子去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放大自己的特长。但即便是这样,上兴趣班,每天一个单元也就够了,无须天天泡在里面。如果孩子不想上“班儿”,那就可以“放任”孩子去玩,旅游、交际、逛公园、游戏同样也是学习,而且对个性发展而言,是更好、更重要的学习。

最坏的假期安排就是把孩子送进所谓的文化科补习班里,让孩子与在学校一样,重复文化科知识的复习、预习,把孩子的身心囿于在狭隘的文化科学习里,那样,可能使孩子表面上知识渊博,知道了“回字”有四种写法,但其实,出了校门、家门,却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书呆子。
这是因为,知识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而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吸纳,更是生理、心智、心理成长的统一。而反观我们当下的孩子,实际上只得到了 “三半个成长”。
第一是生理上的“半个成长”,是指孩子的身体长高了,但另一半体质却未跟上。孩子近视眼为什么那么多?不仅是因为电视、电脑、手机的缘故,最关键的是孩子每天的视线都在书本和黑板之意,没有放眼远望过;身体为什么胖?体质为什么弱?不仅是因为生活好,更是因为天天呆在屋里不见阳光,很少活动!
第二是心智上的“半个成长”,是说孩子孩子只是记住了知识,但却并未付诸于实践。心智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二是智。智是指知识学习,心是指知识运用,心智成长不仅指人要储备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有学习知识的愿望,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进而转化成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世界。而反观当下,孩子的学习不过是知识的吸纳,鲜有输出,如果硬说有,那也只是做题与考试。学习完全停留在静止“智”的阶段,忽略了“心”的能动作用,没有把“智”转化成“慧”。没有知识,难有智慧,虽有知识,不去实践,也难生智慧。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篇课文是《乌塔》,主人翁乌塔只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但她却能独自游历欧洲。她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知识是呆板的,生活是多样的,唯有经过生活的历练,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升华成智慧。

第三是心理方面的“半个成长”,是说孩子现在心理承受能力低,情商低,现在很多孩子不愿、不善与人交流。虽然我们现在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家知道,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不是靠“纸上谈兵”的空洞说教得来的,是在生活实践、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反复的成功喜悦与无数挫折的苦恼锤炼而成。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案件频发,除了学习的压力大之外,不得不说,与孩子们生活实践缺失,疏于与他人交住、交流,根本没有形成健全心理相关,更不用说再形成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了。
这也就是说,孩子生理、心智、心理三个方面的成长都是离不开生活实践的。而平日里,孩子天天上学,回家还要做作业,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完善的。
放暑假,不仅是消暑避热的需要,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补全 “三半个成长”的时间!为此,暑假最好的安排是让孩子走进生活,拥抱社会,奔向自然,锻炼他们的身体,完善他们的心智,砥砺他们的心理,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成自己的智慧,转化为实用的能力,学会生活,服务社会,改造世界,体验知识的价值,创造出新的知识,享受学习与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