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日期: 2017-12-17
浏览次数: 35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2017-12-17 青野龙吟


近期,《国家宝藏》火了,由央视主办,联合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多家省级博物馆联合主办,主角是一批批穿越千年来到荧幕的文物宝藏,有乾隆用过的“俗气的瓷瓶”,有战国时期的“玉螭凤云纹璧”。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每到博物馆里瞻览琳琅满目的瓷瓶花卷,一种浩大的盛世气象和苍厚的时间感扑面而来。每一件文物都带着它自己的语言,历经了千年风霜的洗练,来到我们面前低低絮语,请静静凝听。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


越王勾践剑(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古剑为何千年不锈?之所以越王勾践剑出土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后德俊认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条件决定的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这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由于望山一号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铜器更不容易生锈。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阳陵虎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阳陵虎符是秦始皇调动军队的凭证。虎的左、右颈背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阳陵为秦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要调动军队时,皇帝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完整,验证可信,方能调动军队。

今天只需要一台电脑总司令就可以号令千里之外的士兵和武器。在古代,信息传输并不发达,既要确保信息的可信性又要能够保证信息发出权力者的专制性,相处这样一个完全之策是非常需要智慧的。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突目铜面具—奇谲的造型艺术


年代: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文物尺寸:通高85.4厘米、宽78厘米◆出土: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极度夸张的眼球使这件突目铜面具十分有震撼力,就像民间俗语所谓的“鼓睛暴眼”,面部长、宽均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大小。《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被称为“纵目人冢”。据学者研究,所谓“纵目”,指的就是铜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圆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


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铜面具,双目突出的圆柱长9厘米。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十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陶塑孕妇像—东方的维纳斯


此陶塑雕像着重表现具有特殊含义的女性特征,作者对体躯下部的腹部、臀部、腿部给予了夸张的表现,却并未影响人体各部位之间合理的比例。辽宁出土的这件陶塑孕妇像在东方是首次发现,被学者称为“东方维纳斯”。

1982年,在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晚期的祭祀遗址,出土了20余件残损的陶塑人像,其中就有这尊陶塑裸体孕妇像塑像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头及手臂均残缺,腹、臀、大腿、阴部有女性特征。一尊修长,一尊丰满,且有双手或单手抚腹之举。关于其寓意,有观点认为在原始的农业社会,人们视大地如母亲,是滋生万物、出五谷的神祗,遂对其加以供奉,祈佑农业丰收,也有人认为是祭祀祖先的小偶像。

东山嘴红山文化大型建筑群址是宗教性的遗址,出土陶塑孕妇像,反映了红山文化先民的生育崇拜信仰。由于自然灾害、瘟疫、战争等原因原始氏族部落的死亡率较高为使氏族部落得以延续和壮大,氏族部落极度渴望新生命的诞生,于是产生了生育崇拜信仰。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金缕玉衣—通往彼岸的玉石


▲年代:西汉▲外形:长182厘米、肩宽49厘米▲出土年代及地点: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繁难且精密的工艺:每块玉片都经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

玉石温润而纯净,自远古时就受到我国先民的喜爱和崇拜,不仅用来做装饰品,还用以祭祀天地祖先,并用做专门的随葬品。出于对玉无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风气愈演愈烈。在用玉随葬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用玉发展到了极致。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而且当时也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皇室贵族死后都用大量玉器下葬,死者胸前、背后放置大量玉璧,眼上盖玉眼盖,鼻孔插玉鼻塞,耳内放玉耳塞,口中含玉口琀,手里握玉璜或玉猪,连肛门和生殖器都用玉罩、玉塞遮掩。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鎏金镂空花鸟球形银香熏—瑞脑消金兽


◆年代:唐◆文物尺寸:球高5.1厘米直径4.8厘米;链长14.8厘米

◆出土年代及地点: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这是一种精巧的熏香用具,外部由上、下两半球组成,以合页相连,并装有勾链以备开启,球上镂空花鸟纹。里面有两个相连的圆环,外环以轴连于外壳的小孔中,内环的轴则安在外环的小孔上,再里面是燃放香料的小盂,也以轴连于内环小孔上,但每个轴都与相邻的轴成90度直角。只要轴足够灵活不论香球如何翻滚倒转,小盂因重力关系总是处于近水平状态,里面的火星香灰也就不会倾洒出来。香球外还有银链一根,用于悬挂或系带。类似香球在陕西法门寺唐代地宫里还出有两件。

熏香,其芳香养鼻,更可养神养生、开窍开慧中国熏香之俗源远流长,《周礼》中载有剪氏这一官职,职责是以莽草熏室、驱灭虫类、清新空气。汉代始有专门熏香用的炉具,马王堆汉墓出土有豆形熏炉。东晋时大富豪石崇在厕所熏香清除异味被认为是奢侈之至。同时熏香也演变成一种文化,在一些宗教祭祀仪礼中,都要焚香。

唐诗宋词中也有许多熏香的描写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即龙脑香,名贵而稀少,抹香鲸肠内的分泌物)销金兽(兽形铜香炉)。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所述的暗香就是藏于袖中的香球。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遥远的绝响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自出土以来一共奏响过三次,分别是197881,首次演奏。1984,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进京演奏。1997,为庆祝香港回归,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那些有“央视气质”的文物

清·金瓯永固杯—盛世气象


乾隆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各式酒杯,其中不乏龙耳作品,且式样颇多,但这种以象鼻为足的作品却很少。这件金杯的设计及加工皆属上乘,是皇帝专用的酒杯。

“金瓯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

每当元旦凌晨子时,清帝在养心殿明窗,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把屠苏酒注入杯内,亲燃“玉烛长调”烛台蜡烛,提起毛笔,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所以“金瓯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

据记载,乾隆皇帝对“金瓯永固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要领用内库的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在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之前都要先精细地画图样呈览,经皇帝过目批准后才能承做。制作过程中又再三修改,直至皇帝十分满意方可。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