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日期: 2020-11-05
浏览次数: 44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2020-11-4   青野龙吟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习近平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


考古中国系列将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开始,从长江流域古代文明遗址继续。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屈家岭文化遗址航拍图


屈家岭文化遗址


屈家岭遗址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村,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屈家岭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岭遗址还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屈家岭文化因与其它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他原始文化。


总观荆楚文明中繁荣灿烂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无可争议地表明,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文物遗存


文物


遗址坐落在一片椭圆形的岗地之上,地势缓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垱和青木河由东西两侧环绕其南,交汇合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屈家岭遗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性质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与湖北相邻的地带,分布较广,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该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陶器的品种丰富,图案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这是同时期的其他地方没有的。屈家岭文化中的陶鸡、陶羊、陶兽等红陶小动物等陶塑造型工艺品,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丰富多彩的彩绘艺术和陶塑工艺,反映了屈家岭先民们的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特别是屈家岭文化彩陶器皿和彩陶纺轮等的彩纹图案,在原始文化中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特色,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为全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罕见于其它原始文化。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屈家岭文化筒形器残片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遗存


早期遗存主要包括京山屈家岭遗址,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鹰台遗址下层,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中层等。这一期的特点是,石器磨制较为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琢痕迹。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纺轮颇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较发达,其中朱绘黑陶最具特征。彩陶多为厚胎,有些纹饰具有仰韶文化的风格。中期是屈家岭文化的鼎盛时期,分布范围最广,代表性遗存有:屈家岭遗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龙泉遗址中层,宜都红花套遗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等。这一期的房屋发现较多,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早期精细,陶制工具较少,以彩陶纺轮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数量很少。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长颈扁腹壶等。彩陶数量增多,彩壳蛋陶是屈家岭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锅、缸形器皿等,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征。晚期的主要遗址有:天门石家河遗址下文化层,均县观音坪遗址下层等。晚期的石器以长方形石斧、双孔石刀和有铤石镞为代表。彩陶纺轮数量更多,形制变小,有太极图式和对称双弧线中夹斜线彩纹。陶器仍以灰陶为主,红陶数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文化已经向青龙泉文化三期过渡。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屈家岭文化遗址 •考古中国



历史价值


屈家岭文化的彩绘艺术和造型艺术,既是楚文化中漆木器灿烂多彩的源头,也是楚文化彩绘和造型艺术高度发展的基础。


屈家岭文化原始氏族的先民,在制陶工艺技术上竟能烧造出薄似蛋壳的彩陶;其制陶工艺技术水平之高,在同时期诸原始文化中无与伦比。由屈家岭文化创始延续发展至石家河文化的陶塑动物工艺品,在同时期原始文化中绝无仅有。


总观荆楚文明中繁荣灿烂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无可争议地表明,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屈家岭文化因与其它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1988年国务院公布屈家岭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地, 2016年被国家文物局纳入 “十三五”大遗址保护规划。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