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发现一本数千年前的姜子牙天书,专家说:此书将改写历史
2018-8-17 青野龙吟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过四岳之官,他们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因此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他的家境已经败落了。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什么都干过,宰牛卖肉、开店卖酒,他以此补贴家用。 姜子牙虽然生活潦倒,但是他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事与愿违,直到70岁姜子牙仍然赋闲在家,没有任何做为。

姜子牙72岁时,他垂钓于渭水之滨,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姜子牙被尊为太师 。

后来姜子牙竭尽所学,大力推行德政,发展西周势力,他用所学谋略使西周迅速富强,拥有了可以与商王朝一战的实力。姬昌死后,姬发即位,他继续完成着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几之后年,商纣王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姜子牙看到商朝内部已是乱象纵生,认为时机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建议。牧野之战中周军一举击溃商朝大军,迫使商军倒戈,攻破了商都朝歌,纣王自焚于鹿台。自此周朝一统天下,姜子牙被封于齐,屏守东方之地。

姜子牙被世人称之为“百家宗师”,他对中国历史影响颇深,在之后许多学识渊博的人都学习了姜子牙的很多著作,从中吸取了很多知识。比如在后世较为出名的鬼谷子、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而在姜子牙留下的诸多著作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韬》。

《六韬》此书被称之为最古老的兵家古籍,《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

很多人对《六韬》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对于这本书的精华,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明白。因此在南宋之前,民间一直将这本书视为天书。南宋之前对于这本书的价值,从来没有一个人持怀疑态度,但是到了南宋之后,尤其是在清朝,世人将这本书视为伪书,一度将其列入禁书之列。

他们认为此书并非姜子牙所著,而是后人胡乱编造的。直到七十年代在山东地区出土了两座汉朝的墓葬,这才打消了人们的质疑,在墓葬里专家发现了很多先秦时期的古书,其中就包括了这一本被人争议的《六韬》。当初发现此书之时,它们是被保存在一个棺椁里的,里面除了此书之外,还有秦汉时期的黄老之术经典。

专家发现这些竹简后,并没有马上把它们送往博物馆,而是对竹简进行了研究,时至今日,不少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就模糊不清,几个月认不出一片竹简都是常事。专家经过两年的时间才把此书认全,研究完此书的那一刻,专家说了一句话:此书将改写历史。这本书的发现证实了《六韬》确为姜子牙所著,消除了南宋之后人们把此书看成伪书的疑惑。

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