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西域——秦汉历史人物评析
2022-05-01 青野龙吟
2022-05-01 来源:日晓文化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一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中华文化所崇尚的英雄,是仁义厚德,是为民请命,是担当风险,是为了集体、民族利益而不惜牺牲自我。“英雄”二字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之火,从来都不曾熄灭。张骞就是中华民族英雄的代表,他的忠诚担当和执着坚守,沉淀着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最独特的光辉形象。
司马迁称赞张骞“凿空西域”,意思是“他探索开通了中原向西的大道”。
公元前164年,张骞出生于汉中郡城固县博望村,比刘彻年龄大8岁。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从长安出发,率领100多人团队出使西域,13年后归汉,仅剩张骞和堂邑父二人。公元前119年,45岁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4年后归汉。这次归汉第二年,历经坎坷、功绩卓著的张骞病逝于长安,被诏令以博望侯身份归葬汉中故里。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亚通往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源源不断走向西方,西方的植物、宝石、玻璃等特有物品也抵达中国。中西文化开始交流融通,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二
西汉王朝和西域地区政权组织的联系交流,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我们通常讲汉朝时期的西域地区,一般狭义指:东西范围从玉门关向西,越葱岭,至巴尔喀什湖,到达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南北范围从新疆阿尔泰山向南,到达西藏高原以北地区。在西汉初期,这片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分布着30至50余个部落国家,大部落有几十万人,小部落不过数千人。
西汉初年,匈奴部落军事实力最为雄厚。从高祖刘邦起,汉朝多以和亲安抚、赠送财货等怀柔政策维持双方关系,但匈奴小规模的边境骚扰、烧杀抢掠不断。武帝刘彻上位后不甘忍受屈辱换和平的做法,他决心改变,于是开始筹备军事对抗战略。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汉朝从匈奴降人中得知很多草原部落被匈奴侵略战败后,大都迁徙至西域地区。其中有个叫大月氏的部落本居祁连、敦煌一带,其首领被匈奴杀害后,匈奴用他的头做为饮器,剩余部落族人被迫逃至西域,发誓要报此仇,只是苦于孤掌难鸣。
刘彻与身边近臣商议后,决定遣使越过匈奴控制区,到西域联合大月氏,双发军事夹攻匈奴。
公元前139年,时任郎官的张骞以“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而被选为特使,由匈奴人堂邑父作为向导,率团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探寻大月氏。
不料张骞一行越过黄河,刚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骑兵俘虏。因为他们是汉朝使团,所以直接被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交由军臣单于处置。
军臣单于当然不会让张骞继续西行,他对张骞说:去月氏要穿过我们匈奴地盘,汉朝使节怎么能过去呢?假如我们派人出使南方的越国,汉朝会允许我们穿过汉地而去吗?
军臣单于也没有为难张骞,只是把一行人等软禁起来。
匈奴为彻底打消张骞出使月氏的念头,采取各种方法威逼利诱,张骞也在匈奴部里娶妻生子,定居下来。但他的心中却一直是“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
公元前129年,与匈奴已经朝夕相处10年的张骞,终于遇到一个逃跑机会,他带领随从逃出了匈奴控制区域。

三
张骞没有选择回汉,而是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
但他在被扣押的10年期间,西域政治形势已发生诸多变化。大月氏被敌人乌孙部落持续追击,大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西迁至中亚咸海地区,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认为西行到大月氏,必须有当地向导指引。于是在到达车师后,就没有沿西北伊犁河流域再走,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沿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抵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这条道路极其凶险,要穿越酷热缺水的戈壁荒漠,翻越冰雪覆盖的葱岭高山,沿路荒无人烟,只能风餐露宿,队伍干粮吃完了,依靠堂邑父射杀飞禽才得以续命,不少随从都倒毙在跋涉途中。
张骞到达大宛国,受到了大宛国王的盛情款待,大宛王曾听闻汉朝的富庶强大,也有计划与汉朝通使往来。于是专程安排向导和翻译,把张骞等人先护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派人将张骞送至大月氏。
历经10年艰辛,张骞终于到达大月氏。但此时大月氏的族人由于新家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加上此处也没有匈奴和乌孙的外敌侵扰,他们已经无意东归向匈奴复仇了。大月氏国王认为,劳师远征并无必要,而且汉朝与月氏相距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信息交流困难,很难做到相互协助配合。
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多时间,始终未能说服大月氏人联汉抗匈。在此期间,张骞游历了附近部落,最远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
公元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在通过青海羌人地区时,一干人等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虏,被原地扣押一年多后,直到军臣单于去世,各部落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张骞和堂邑父两人才趁机逃出。
张骞从公元前139年出发,至126年归汉,历时13年。当他回到长安,把当年出使所持“符节”,原物奉还朝廷时,满朝上下无不敬佩其“守节”精神。
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四
张骞出使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第一次实地考察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建立了诸部落与汉朝的联系。
他绘制了葱岭东西、中亚、西亚等地域的地图,把这10年的所见所闻,及各处的气候、特产、人口、城市、语言等作了书面报告。其中部分内容通过《史记•大宛列传》保存下来,并成为研究上述地区古代地理历史的原始第一手资料。
武帝认为张骞比较熟悉匈奴情况,于是任命张骞为将军,率兵与匈奴作战。
张骞的长项在外交联络,领兵打仗本领平庸,结果因为贻误战机而被判了死刑,最终家人用财货才把他赎为平民。战场无功丝毫不影响武帝与张骞的私人关系,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外交军事事宜。
张骞在经过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时,见到过产自蜀地的邛竹杖和布匹,大夏人称这是从身毒(今印度)买过来的。张骞回朝后,便推测从蜀地再向西南走,经由身毒就可以到达大夏。他建议武帝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开辟一条连接中原到身毒、从身毒再到中亚诸国的新路线,这样汉军就可以避开匈奴控制区域直达西域,开展军事政治活动。
公元前122年,张骞被朝廷派往犍为郡(今四川省宜宾市)亲自主持这次西南探路活动。
张骞以四川成都、宜宾为起点,先后派出四支探路队伍,分别经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区域,踏勘通往身毒之路。四路使者在探路中,分别受阻于榨(四川西南)、禹(云南大理一带)、昆明的少数民族区域和江河天堑,最终都未成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张骞西南探路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区域的文化交流、民族统一作出很大贡献。例如汉使者到达夜郎,国王根本不知中原情况,还好奇地问:汉朝同我们夜郎相比,哪国大呢?这也是“夜郎自大”典故的由来。
汉朝从此开始与西南滇国、夜郎及其它各少数民族部落的建交。通过各种外交军事政策,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置牂牁、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西南地区从此纳入中华版图。

五
经过漠南、漠北、河西之战后,匈奴失守河西走廊,退却至玉门关外,凭借西域诸国的物产资源,继续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19年,武帝计划推行“以夷制夷”政策,任张骞为中郎将,率多名持符节的副使,300多名随员,携带价值数千万的金银布帛,几万头牛羊,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次西行目的一是宣扬大汉国威,游说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共抵匈奴。二是策反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部落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
这次西行比较顺利,但张骞到达乌孙时,受到乌孙国王昆莫多次接见,但因为乌孙内部存在政治纷争,最后没有达成劝说东归目的。张骞于是派出副使分别访问位于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于阗(音如田)等国,扩大汉朝政治影响,增强交流沟通。
公元前115年,张骞带领数十名西域诸国的访汉使者返回长安,遂被任命为大行,专职负责外交接待。
其中乌孙使者在长安居住一段时间,返回本国后详细报告了汉朝的文明强盛,乌孙国王昆莫再次派使者求见武帝,自认为汉朝附属国,拜武帝为兄长,请求与汉和亲。武帝很满意这种外交胜利,他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赏赐大量财物,安排数百人随行陪嫁。细君公主去世后,汉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岑娶。
汉朝与乌孙的两次和亲,在情感和道义上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匈奴和亲,这是在平等交往基础上友好关系的巩固,乌孙也从此成为汉朝在西域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
汉朝和西域诸国的使者、商人往来密切,但西域东端的楼兰、车师等地仍在匈奴控制范围,因此沿路经常发生攻击各国使者,抢劫商旅财物事件。汉朝已经凿通西域,但仍存在些许障碍。
公元前108年,汉将赵破奴、王恢率骑兵突袭楼兰,随后赵破奴又占领车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军营,保障行人安全和物资运输,从此西域道路安全畅通。

六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目的都是为了寻求与匈奴作战的同盟。虽然联合大月氏、乌孙部落的目的并未实现,但汉朝使者由此通过西域道路,足迹遍及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地,最远的汉使抵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也有学者把张骞凿空西域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提并论,认为这都是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张骞用自己的忠诚担当为汉朝创造了新的外部环境,也为自己赢得了千古美名。
一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的炼钢、凿井、修渠等生产技术逐步传到西域及欧洲各国,各国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精美绝伦的丝绸、漆器、瓷器让西方人叹为观止,“丝绸之路”从此开启。西域的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等新物产陆续传入中国,珊瑚、玻璃、象牙等工艺制品获得汉朝权势阶层的欢迎。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相互传播交流,对中西方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提升了汉朝军事能力。
西方使者带来的'汗血宝马'和'玄铁'(铸剑用的合金)等重要军事物资,提升了汉军的马匹质量和武器装备水平,为最终夺取对匈战争中的压倒性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是扩大了中华版图。
张骞凿通西域,使中原王朝的行政统治覆盖新疆区域。因为要探索从印度前往西域的道路,又帮助汉朝完成了西南地区的统一及开发。
四是树立了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张骞凭借“坚守使命”、“忠诚担当”的人格魅力,甚至获得匈奴部落的认可和赞赏。西域道路的开通,为此后的东西方发展格局产生了极大影响。千百年来,后人用各种方式来铭记怀念这位优秀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