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读书

News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日期: 2020-05-07
浏览次数: 29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2020-5-7   青野龙吟


《后浪》是由bilibili推出的演讲视频,于2020年5月3日(五四青年节前夕)首播。截至2020年5月6日20点,《后浪》在bilibili达到了1283.6万播放量,19.2万弹幕,137.2万点赞。2020年5月3日,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青年宣言片《后浪》在央视一套播出,并登陆《新闻联播》前黄金时段。


该视频中,国家一级演员何冰登台演讲,认可、赞美与寄语年轻一代。“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何冰坚定又深情地声音极具感染力,让不少青年人听的热泪盈眶。随后,这段演讲在朋友圈刷屏,有网友赞其为“少年中国说现代版”。而那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更是成了年轻人的代名词。2020年,80后、90们后都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曾经“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的刻板定论被现实碾碎。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后浪》


那些口口声声 “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科技繁荣 文化繁茂 城市繁华


现代文明的成果 被层层打开


可以尽情享用


自由学习一门语言  一门手艺


欣赏一部电影 去遥远的地方旅行


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


很多人在童年 就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 不喜欢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爱好 就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


你们拥有了 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选择的权利


你所热爱的  就是你的生活


你们有幸 遇见这样的时代


但时代更有幸 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 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


你们正在把传统的 变成现代的


把经典的 变成流行的


把学术的 变成大众的


把民族的 变成世界的


你们把自己的热爱


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  分享快乐的事业


向你们的自信致敬


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和否定


而内心强大的人 从不吝啬赞美和鼓励


向你们的大气致敬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年轻的身体 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 审美 和价值观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


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 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  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 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


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


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这世上的小说 电影 音乐中表现的青春


不再是忧伤 迷茫


而是善良  勇敢  无私  无所畏惧


是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新京报: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5月4日青年节当天,bilibili发布了献给年轻一代的演讲《后浪》。一经上传,演讲视频就刷屏了各大社交媒体,并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持续发酵。视频中,著名演员何冰用饱含深情的语调,细数了“后浪”们的诸多特点:学习能力强、敢于创新、思想开放,能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所以,作为“前浪”,“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演讲引发了诸多讨论,也伴随着争议,着实在社交媒体掀起了一阵“巨浪”,围绕该视频的讨论在这两天的互联网上几乎铺天盖地。


比起和《后浪》一起歌颂青春,更多的文章表达了对这一视频内容的反思。比如,视频中多处提及年轻人生活环境的优越,而《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认为,这一代的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环境,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均衡、资源的集中、民粹思潮的加速、高速发展的红利时代的落幕等都成为阻遏“后浪”的威胁,新冠疫情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比起享受优越的环境,“后浪”们可能更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后疫情时代”。此外,也有文章指出视频表达的观点内部的张力。《三联生活周刊》就撰文指出,《后浪》一面提倡“更多元的审美与价值观”,一面又隐隐做出某种价值排序,称“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所畏惧”。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即便遭到了许多吐槽,我们也不能否认,b站继跨年晚会之后,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营销——因为不论赞成不赞成,大家都参与到了这场讨论之中。但这种“大力出圈”的尝试可能恰恰也是《后浪》遭遇许多争议的根源所在。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称这个片子“不仅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也是拍给更多人看的”,《燃财经》的一篇文章认为,此次视频确实鲜明体现了b站积极与主流媒体合作、“出圈”的决心,但对其自身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同时招致“圈内”和“圈外”人的质疑。对于“后浪”们,他们觉得自己被粗暴地代表了。视频中呈现的年轻人群体其实是“一线主流城市的青年”,只是这个群体的极小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为了出圈,正如《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中所述,视频中何冰的演讲采取了明显针对“前浪”的一套充满宏大叙事的话语范式,而这种有些“高高在上”的语态本身就和年轻人反叛权威的特点相悖,因而也容易招致许多“后浪”的不认同。


而对于“前浪”们来说,有文章认为,《后浪》虽然试图颠覆“一代不如一代”的话语,却也营造了一种“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话语,似乎“前浪”只有崇拜“后浪”的份儿。而事实上,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年龄,而是心境和观念。这个时代积累了人类几千年的财富,它不只是为年轻人准备,而是为每个有想法的人准备。


抛开网络上各种对视频的话语分析和观点交锋,《后浪》在形式上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对“青年”和“青春”的歌颂。事实上,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一种对“青春”的膜拜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的原因有属于经济基础的,比如青年人作为社会的核心,常常能为社会发展做出非凡的贡献。也有属于文化和象征层面的,比如,在社会改革的重要时期,“青春”常常被用作重要的隐喻用来与改革的愿景相连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就写道:“老年人如夕阳,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子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海洋之珊瑚岛”,这是通过对“青春”的崇拜,为社会的改良造势。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此外,对“青春”的膜拜在当下还可能受到消费主义浪潮的裹挟和推动。最为典型的便是“颜值经济”,花样繁多的美颜软件和美妆产业对“年轻态”的强调和对衰老的拒斥使得“青春”成为了绝对的“正义”。


而事实上,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一种对“青春”的膜拜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原因。人类“膜拜”青春的理由花样繁多,相较于微观的分析,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罗伯特•波格•哈里森在其著作《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中,他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挖掘了我们热衷“青春膜拜”的深层原因。推荐大家阅读。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后浪》背后的年龄文化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2018年1月出版的一本书,是三联精选系列中的一本,作者罗伯特•波格•哈里森,斯坦福大学法语与意大利语系讲座教授,在该系从教三十年。早年专注于但丁和欧洲中世纪文学,其学术研究后来扩展到更多的文学时代与作品,以及哲学、宗教学、历史、艺术史等学科,其著述大多结合各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探讨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议题,例如人的大地属性、生者与逝者的关系、年岁与时间等。


本书从人类文化变迁开始,先阐述了年纪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如:生物年纪、历史年纪、制度年纪、心理年纪,然后开始讲这些年纪在发展变化中如何交错,带来影响和形成某种文化。


又或者说到人在某一段年纪里认为的真理,在另外一个年纪可能变成了部分真理,我们可以说真理是有年纪的,就好比在某一阶段我们的社会都追求吃饱饭,那在那个时候,挣钱就变成了绝对的真理,对于个人而言,过了吃饱饭的阶段,我们可能追求精神追求,那挣钱就成为了某个阶段的真理,有其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的那个年纪的真理。


作者解释完人之后,开始论述“我们为何膜拜青春”,我们为何热爱人生因为那是纯粹的人生,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因为青春更加纯粹,青春有更真诚的语言,就想刚出生的小孩一样,没有恶毒、伪善、嫉妒和诡诈,所以值得膜拜。



Copyright © 2005 - 2013 上海青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